東北網12月31日訊 黑龍江省社科院研究員、中俄關系史學家、翻譯家、俄語語言學家、俄羅斯學家……能使這些稱冠集於一身的人,可以想見其知性的厚度與實力。今年已80高齡的郝建恆老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案頭還擺放著成堆的俄文資料,正在編著《黑龍江中俄關系史》(第一卷);他用俄語給我們朗誦詩歌、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引領我們一下子走進了他多彩而輝煌學著歲月。
郝建恆是山西人,因外語天賦突出,思想積極進步,1949年從華北大學畢業時,被分配到了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黑龍江大學前身),從此便和俄語、俄羅斯文化結緣。他在授業的同時參與撰寫了新中國第一部比較完備的《俄語語法》,還主譯或參與編譯了《俄語讀本》、《俄語》、《文藝翻譯問題》等。建國初期,高校俄語專業的翻譯課是一門新設課程,有很多空白有待填補。郝建恆就和同事們做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他主譯的《俄語》(上、下冊),在我國俄語界具有廣泛影響,一些俄語院校把它選做學生的必修教材,培養了幾代俄語工作者。他培養的學生曾擔任烏克蘭、白俄羅斯、以色列等國大使,可謂桃李天下。有一年郝建恆來到莫斯科,在中國大使館門前,他的學生列隊歡迎,行90度敬禮,當時他的眼睛就濕潤了。如今事隔多年,再次向記者介紹這些時,郝老先生依然激動不已,淚水溢滿眼眶——他對學生的摯愛和對事業的摯誠,讓人感佩。
1973年,郝建恆調入黑龍江省社科院,從事中俄關系的研究與翻譯工作,並致力於中俄文化交流史研究,尤其在兩國文化交流和中俄人民友誼活動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那時,他幾乎每年都要赴俄幾次,高超的翻譯水平和對俄羅斯民俗的精通,往往令對方驚嘆不已。一些俄羅斯友人來黑龍江時,都慕名專程前來拜見。
尤其令人欽佩的是,郝建恆還翻譯了許多俄國文學作品。《故鄉》、《洪流》、《高爾基傳》、《莽原》……都成了那個時代文學愛好者愛不釋手的俄羅斯文學。他譯著的《哥薩克在黑龍江上》,後來還被改編成了電影劇本《傲雷一蘭》。
50多年來,郝建恆出版著作和譯作39部共49冊,這些著作和譯作對溝通兩國人民思想感情,增進中俄人民友誼作出了特殊貢獻。1996年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授予他榮譽博士稱號,以表彰他在中俄關系史研究和在中國翻譯、傳播俄羅斯文學和文化作品方面的卓越功績。1999年,他又榮獲了俄中友協頒發的俄中友誼功勛章;2006年,作為中國『俄羅斯年』的重大文化項目,俄羅斯作家協會代表主席、著名作家瓦·加尼切夫,專程向郝建恆授予《俄羅斯作家協會會員證》,這樣的榮譽,全世界只有10人,黑龍江省也僅此一人。
郝建恆,生於1928年9月。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在俄羅斯歷史研究領域造詣很深,成就突出,為繁榮發展我省宣傳文化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從1952年開始撰寫、翻譯書籍46部(56冊),發表文章數十篇。其傳略被輯入《世界名人錄》、《國際名人錄》等60多種書中,是新中國中俄關系史的開創人之一。在新中國第一個提出開拓中俄關系史新領域,提出了中俄關系史的發展方向,開創了學術研究的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