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改革開放以來 我省教育服務經濟社會能力不斷增強
2008-12-31 14:28:39 來源:東北網  作者:李笑冰 朱丹鈺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31日訊 (李笑冰 記者朱丹鈺)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教育逐步打破就教育論教育觀念束縛,突出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指向, 2003年中央作出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決策後,我們搶抓機遇,實施了《教育為黑龍江老工業基地振興服務計劃》,作為全省的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綱領,從人纔、科技兩個方向實施14項計劃,連續幾年抓落實,取得階段性成果。

  加大緊缺人纔培養培訓力度大力提高國民受教育水平

  加快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和人纔培養步伐,省屬本科院校建設為老工業基地服務和相關專業358個,佔新增專業的75.4%;建立10個校企合作人纔培養、培訓基地(下設26人纔培養中心),加快了中高級實用技能人纔培養、培訓;依托369所中高等職業院校,培養培訓大批生產和服務第一線中、高級實用型專門人纔;重點開展支持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人纔培養培訓工作;加快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建設及高級經營管理人纔培養培訓計劃實施,建立了37個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聯合培養研究生841名,教育部給予高等評價;實施村村大學生計劃,培養、選派萬名農村實用技術人纔;建立123個農村勞動力轉移教育培訓基地,年培訓100多萬人次;策劃並實施初、高中畢業後返鄉人員培訓教育,解決他們零技能就業問題,提高農村新增勞動力素質,2006年以來全省共培訓農村初高中後返鄉人員55萬人次左右;通過選派城鎮教師、師范生到鄉村支教等多種方式,提高農村師資素質。

  積極構建科研與轉化兩個平臺高校推進現代化建設作用發揮更加充分

  高校科技創新工作在全省佔有重要位置。1985年教育部開展科技普查時,我省高校擁有科研人員2.2萬名,當年獲得科研經費3138萬元,獲國家獎4項,省部級獎45項,出版專著97部,發表論文3114篇,獲得專利32項。截至2007年底,我省高校共有科研人員3.5萬人,佔全省科技活動人員總數的40%以上,其中高級職稱1.17萬人,具備研究創新能力的博士研究生導師和碩士研究生導師3000餘人,我省高校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9829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498項,獲得科研經費25.2億元,出版專著141部,教材近311部,發表論文22461篇,其中三大檢索收錄7508篇,佔發表文章的33.4%;申請專利1223項,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058項,授權發明專利340項,獲得國家級獎勵9項。近五年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39089項,其中,發表科技類文章80652篇,被三大檢索收錄21965篇,佔27.2%;申請各類知識產權3542項,其中發明專利申請2826項;五年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1104項,其中國家級獎勵48項;獲國家科技獎40項,佔全省(73項)的54.8%,獲省科技獎573項,佔全省(1330項)的43%。

  大學科技園、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建設針對性增強。截止2007年底,全省高校有國家大學科技園2個,國家農業園區1個,省級大學科技園1個,國家級科技孵化器2個,省級科技孵化器3個。科技園累計孵化項目300多項,轉化成果近200項,在孵企業總收入超過9億元,利稅1.5億元。與2002年相比,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由2個發展到11個,部級重點實驗室由31個發展到36個、省重點實驗室由9個發展到39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由64個發展到91個。特別是針對老工業基地振興總體布局,重點在(省屬高校)石油、乳品、大豆、醫藥等方面建設了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我省高校還建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2個,其他研究中心25個。建設26個校企共建研發中心,與省內40多家企業建立起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為合作企業提供技術和項目160餘項,承擔企業和各級政府的科研項目300多項。與省中小企業局合作,在高校建立省中小企業共性技術研發推廣中心11個,重點解決我省中小企業的技術難題。幾年來圍繞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煤炭、食品工業、制藥等老工業基地急需人纔,為企業培訓骨乾5000多人次。

  校企合作和成果轉化力度加大。扶持教育為老工業基地振興服務的重大項目和成果轉化項目,2004年以來共立項69個項目,服務企業100多家,一些項目取得初步成效,推動了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提昇。啟動實施『資源型城市轉型科技服務計劃』,在高校相應建立六個校企合作委員會,搭建高校與企業合作的平臺。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