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8日訊 一項被綏芬河官方稱之為『醫療體制改革』的工作被民間言語一語捅破——『賣掉醫院』。
據《瞭望東方周刊》報道,『改制』兩年來,綏芬河醫療體制改革還在『宿遷模式』的幻影中摸索。曾公開質疑此事的原市委宣傳部乾部侯敬傑說:『綏芬河幾乎把所有公立醫院都白白送給一個人,醫療壟斷是偽市場化,老百姓不會揀到好果子。』
2008年10月新醫改方案面世,明確公立醫院改革在方向上必須遵循公益性質和社會效益原則。這讓一直高調宣傳醫改『成功經驗』的綏芬河官員變得格外謹慎。
『不能說成功和失敗,我們還在探索。』綏芬河市政府一位官員表示。
『我不宰別人,
就有人宰我』
2008年6月,方維蓮的右腿意外骨折,被送入綏芬河市人民醫院,先是花了40元拍了骨片,然後被要求花405元做核磁檢查。她禁不住問醫生,得多少錢能治下來,醫生答復說:『要住院手術,一萬三四千能下來,先交一萬押金吧。』
作為打工者,一萬元真的不是小數目,她猶豫再三,花200元打車去了牡丹江的一家大型醫院,沒有手術,保守治療7天後出院,花費3000多元。『綏芬河看病咋這麼貴?』方維蓮驚呼。
綏芬河市人民醫院的一位醫生告訴記者:『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考核任務,而且任務是逐漸增加的,完不成老板要扣工資,每天在單位都要算計算計今天開多少方子纔能拿回工資。』
該醫院另一位骨科醫生也證實了這種說法,『我們科室是每個月45萬元的任務,每個人身上就4萬多,只能開好藥,開貴藥,重復用藥。』
他無奈至極,說了一句略顯江湖的話:『我不宰別人,就有人宰我。』
在老醫生孫濤(化名)看來,利益面前,良心和醫德不堪一擊。孫濤覺得,醫院改制兩年,並沒有政府大張旗鼓宣傳得那麼美好,藥品的暴利依然難以控制,『消炎藥炎琥寧兩塊六進來的,賣23塊錢,多大利潤啊!』
他甚至悲觀地認為:『賣掉以後,形勢不是越來越好,是越來越糟糕。強行改制,背後的事很難說。』
『賣掉』的衝動
早在2003年綏芬河市就組織相關人員到江蘇、吉林等地『取經』,『宿遷模式』被一些領導大加贊賞。
2005年,綏芬河市西城區醫療中心推進小組成立,綏芬河市醫療中心項目開始對外招商。這個類型為社會公益事業的項目計劃投資9000萬元在西城區建造一所設計病床500張、建築面積3萬多平方米、佔地面積為6萬平方米的三級乙等醫院——綏芬河市醫療中心。
2006年3月,綏芬河市政府多次接觸有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參股的深圳市清大精英醫療健康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欣波,希望依托名校優勢資源、人纔和技術,對綏芬河醫療體制進行改革。
綏芬河市發改委文件顯示:綏芬河醫改依據衛生部2000年《關於城鎮醫療機構分類管理的實施意見》等文件,通過市場化運作整合市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醫療資源,使之更有效地參與市場競爭。
2006年4月22日,綏芬河市政府與王欣波任董事長的黑龍江清大投資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意向書:清大公司收購綏芬河市人民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和中醫院,負責興建一所醫療中心,此項目後追加投資至一期1.3億元,二期1.5億元。
2006年9月17日,雙方簽訂3家醫院改制合同書,對所屬的三家醫院整體式改制,清大公司一次性收購市人民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和中醫院100%股權和資產,並負責在西城區建設一所醫療中心。改制後的3家醫院被定性為自收自支的非營利性民營醫院。
雙方約定,被清大公司收購的3家醫院依然承擔政府公共醫療的職能,政府保證按照2005年財政對公共衛生投入額度79.5萬元的基數進行補貼;對低保和『三無』病人的救治,按照實際發生情況作出經費計劃,列入財政年度預算。對於改制後建立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市政府給予相應投入、資金補助和政策優惠。清大公司引進的中外醫療專家,市政府按照綏芬河市引進人纔政策給予經濟補貼。
同時,綏芬河市衛生局將嚴格控制個體醫療機構的審批,實行總量控制,不再新審批或擴建50張床以上的醫療機構和門診機構。
2006年9月18日,三家醫院也被清大公司正式接管。『政府為什麼要賣掉我們?我們不是他們的包袱,財政每年就給(中醫院)18萬元,什麼都不管。』原中醫院醫生張華(化名)說,中醫院原來什麼都沒有,慢慢經營後增添了彩超、胃鏡等大型設備,改制前還曾集資251萬元購買過一臺CT機。
質疑者認為,遠不說宿遷和新鄉,2004年山東省菏澤市賣掉的5家醫院一年後被政府回購,這樣的教訓足以讓綏芬河借鑒。2005年5月,衛生部強調『市場化非改革方向』,而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也有『中國醫改基本不成功』,商業化、市場化的傾向是完全錯誤的報告。
這些,並沒能緩釋賣掉的衝動。
成立90天的公司
『我們沒有開職工代表大會討論,就是形式也沒走。清大公司是個什麼樣的公司,我們完全不知道。』醫院的一位員工告訴記者。
『改制』之前一次走馬觀花式的所謂考察,根本解答不了人們心中的疑慮。曾參與考察的一位醫生說,『到深圳去考察,哪個是清大公司?沒看到營業執照,連張辦公桌都沒看到。參觀研究院,那是人家的研究院;去北京參觀清華大學,那是人家的大學。沒有一個是來收購醫院這個人的。』
綏芬河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湘岩說:『黑龍江清大投資有限公司隸屬深圳清華研究院,總部在深圳。』
董事長王欣波回應說,黑龍江清大公司是掛靠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的公司,股東是他們五六個關系比較好的同學。
記者致電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研究院辦公室澄清:『黑龍江清大投資有限公司和深圳研究院沒有任何關系。』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以前研究院的確參股組建過深圳清大精英醫療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000萬,王欣波任董事長,辦公室設在研究院內。
但公司運作得很不好,連續三年虧損,維持不下去了,2007年初研究院清理注銷了這家公司。
2005年5月,深圳清大精英醫療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曾與河南省焦作市政府簽署醫療產業化項目合作協議,該公司計劃收購焦作市的部分醫院,在3年至5年內投資18億元人民幣,在焦作投資設立清大醫療中心、清大國際醫療教育科研中心和清大國際醫療產業化中心。
河南省焦作市發改委外資科的一位工作人員說:『這個項目後來沒有進行,是因為在當時「醫改基本不成功」結論下,領導對出售醫院有顧慮,當時確定的是想把中醫院出售給王總,主要醫院像人民醫院肯定不能給他,政府要保證主導地位。』
時隔一年,這個夭折的項目在綏芬河得以重新演繹。
據記者調查,黑龍江清大投資有限公司2006年6月19日在牡丹江注冊成立,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實際出資為200萬元,王欣波為法定代表人,登記股東為王欣波和其父王經緯。
其實,早在清大公司成立之前,也就是2006年4月22日,綏芬河市政府便與其簽訂了合作意向書。
2006年9月18日,成立90天的清大公司便以超凡的氣勢正式吞下綏芬河市成規模的3家大型公立醫院。
地產的誘惑
『地皮多少錢?設備多少錢?我們究竟被賣了多少錢?政府究竟收回多少錢?』困擾醫院職工兩年的問題懸疑難解。綏芬河市政府拒絕透露2006年9月17日市政府與清大公司簽訂的合同書。
記者從其他渠道獲知,2006年9月,北京岳華會計師責任有限公司對綏芬河市三家醫院整體資產進行評估後出具的資產評估報告顯示,三家醫院資產(含土地)總計為4422.00萬元。截至2006年4月30日,3家醫院的賬面尾款為42萬元,總負債為1104.13萬元。
按照雙方協議,從評估的淨資產中支付給清大公司的款項包括:278名正式職工一次性職工身份安置金1338萬元;聘用職工193人的安置金80萬元;補繳各家醫院應為職工繳納而未繳納的各種保險費用1207萬元;醫療中心設計費用81.8萬元。
王欣波向記者透露:『收購醫院出資3700萬元,實際要在3900萬元左右,政府辦事會有一些他們的規則。』
記者就改制中的國有資產處置情況向綏芬河市財政局進一步核實時,同樣遭到了拒絕。
記者調查得知,2007年4月,清大公司向市財政支付了第一期股權收購金400萬元後,3家醫院的法人、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法人、3家醫院房產和土地所有權進行了變更。
按照合作協議,3家醫院合並組建醫療中心後,清大公司需在綏芬河市西城區選址建設建築面積為4萬平方米的醫療中心,所需土地由政府按照公共事業用地無償劃撥,政府負責『七通一平』。
據了解,在征地費用上,政府為拆遷補償一項便付出500萬元的代價。
為了回報清大公司,合作協議明確人民醫院和中醫院舊址可由清大公司開發房地產,可以在此地塊上興建星級賓館、高檔商務辦公樓、餐飲、酒店、金融等設施。
人民醫院和中醫院地處綏芬河市商業中心地帶,其中人民醫院佔地10000平方米,中醫院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同一地段商服樓房售價曾達到10000元/平方米。
14000平方米的『黃金地皮』無疑對清大公司構成極大誘惑,王欣波告訴記者:『肯定要開發房地產。』
領導親戚管財務?
2008年2月,當地媒體報道說:醫療中心改制後,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激活了3家醫院的運轉機制,使醫院的各項業務收入呈現出增長趨勢,比改制前提高27.1%。
王欣波告訴記者,改制前3家醫院的年營業額是5800萬左右,2008年爭取達到7000萬。醫務人員的每月工資支出比改制前增加近18萬元;每月比改制前多繳保險等各類職工保障金近8萬元。
這些數據讓原市委宣傳部乾部侯敬傑心驚肉跳。他始終堅持認為,羊毛應該出在羊身上。他告訴記者:『賣掉醫院就是打著市場化的幌子搞壟斷,原來3家醫院可以競爭。3家醫院的藥品進貨渠道不一樣,比如你的賣10塊錢,我就賣8塊錢,老百姓還可以選擇,現在是一家獨大了。』
對於高考核目標下的『大處方』質疑,王欣波不以為然。他說:『醫療中心內部有規定,對醫生開出的處方有嚴格的監控,醫生開大單子會受到警告或亮紅燈,受到處罰。』
綏芬河市衛生局局長李波表示,大處方的問題,一般有患者反映就會去查。
而被看作是整個醫改亮點的醫療中心基建工程則進展緩慢,引來對清大公司資金鏈是否牢固的猜測。按照規劃,新的醫療中心應在2008年底建成。但醫療中心在2006年9月18日奠基後並未開工,拖到2007年7月1日開工建設後,至2008年夏完成基礎部分後再度停滯。
王欣波解釋說,因為鋼材價格波動,與施工方發生經濟糾紛致使醫療中心基建項目停工,現在投入到醫療中心的資金有500萬-600萬元。而官方數據顯示,至2008年11月綏芬河醫療中心工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為3765萬元。
一位醫生反映的情況更像是危言聳聽:『醫院現在欠藥品經銷商很多錢,有的已停止一些藥品供應,有些臨床用藥也保證不了。』王欣波回應說:『資金沒問題,我以前做醫療生意,一分錢的東西可以賣100塊,我賺過好多錢。』
綏芬河市衛生局方面表示,他們對改制後的民營企業的財務狀況不乾預,資金應該沒問題,再說改制後管財務的人也沒換,聽說還是綏芬河市裡領導的親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坊間又傳出政府將出價4000萬回購醫院的說法。王欣波對此表示:『即使政府回購,按照物權法,也應該由我同意。』這一說法旋即被綏芬河市衛生局和市政府官員否認。
面對輿論的重壓,王欣波告訴記者:『改制後藥價降下來了,百姓得到滿意的醫療服務,職工工資漲了,等2009年醫療中心建起來,那時就什麼都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