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胡世英:綏化從農業『起跳』 求發展謀跨越
2009-01-13 18:50:25 來源:東北網  作者:高長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省人大代表、綏化市委書記胡世英

  東北網1月13日訊(記者 高長利 ) 地處寒地黑土核心區,素稱『北國大糧倉』的綏化市再傳豐收喜訊:今年糧食同比增產30億斤,總產躍上了200億斤新臺階!同時,歷時7年,使700多個超千萬元農區工業化項目紮根綏化,黑龍江最大的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在這片『寒地黑土』上生根開花。

  『我們要從水利化、機械化、良種化、集約化等方面挖掘糧食增產潛力,走內涵挖潛的路子。』省人大代表、綏化市委書記胡世英說,到2015年,綏化的糧食產能計劃要達到230億斤。 『寒地黑土』孕育綠色奇跡

  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好。綏化成為全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也是全國首家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一體化推進試點市。

  近年來,綏化市堅持把糧食生產作為一把手工程,實行目標管理,強化監督考核,每年評先獎優,制度導向使各級主要領導能放眼長遠抓農業基礎建設。

  綏化有四個省級『十弱』縣,各縣市區近年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勒緊腰帶抓農業基建,僅今年就投入4億多元。5年來,全市共投資2.79億元,新打抗旱水源井7999眼,使全市旱田區坐(濾)水種能力達到1000萬畝。

  據介紹,該市農機合作社目前已達203個,80馬力以上拖拉機已達2600多臺,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77%。


 

  如今,綏化人更加珍視黑土地資源,通過『沃土工程』等培肥地力,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0.4個百分點以上;通過農防林網建設庇護農田1750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70%;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97萬畝……

  『我們平均2.3萬畝地攤一個「土專家」,在模式化栽培、標准化生產等方面現身說法,可幫了大忙呢!』綏化市副市長李寶山介紹,近年來全市每年都有百萬人次農民接受農技培訓,1.6萬農民成長為『土專家』。

  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綏化近年積極引導種養大戶、科技大戶、銷售大戶組建各類研究會,他們成為農業專業化、標准化、市場化的生力軍。在越來越多『土專家』的參與下,綏化市三大作物優質播種面積達1850萬畝,佔總播種面積的88%。

  民間農技協的發展壯大,是綏化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李寶山說,到2007年底,全市組建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組織2200多個,農民經紀人2.3萬人,加入合作組織的農民24萬戶,帶動農民增收4億多元。 『農區工業化戰略』富民強市

  長期以來,綏化的農產品出售原字號產品多,產業鏈短。如何突破傳統農業發展的瓶頸,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呢?

  2002年,新一任市領導班子審時度勢,提出了『資源式起步、鏈條式延伸、配套式發展』的『農區工業化』發展戰略。通過大力招商引資,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打造新型工業經濟集群,走出了一條符合農區實際的發展道路,『糧山』變成了『錢袋子』。

  『農區工業化』使農業示范基地成為工業生產的『第一車間』,按企業和市場需求生產優質糧食和畜禽產品,提高了該市的農業經濟運行質量。

  目前,綏化市已經形成玉米、水稻、大豆等十大綠色食品產業開發帶和15個無公害農產品種植規模基地。全市農作物綠色食品種植面積發展到1200萬畝,有機食品種植面積15萬畝,無公害面積實現了全覆蓋。去年全市農業產業化訂單面積達到901萬畝,帶動66萬戶基地農戶,戶均增收1500多元。企業也成為把農民帶向工業化、城鎮化的『傳送帶』。2008年,綏化共轉移農村勞動力104.6萬人,實現勞務收入54.8億元,分別是2002年的3.5倍和5.5倍。農民離土不離鄉致富轉型正在變為現實。

  據統計,7年間先後有700多個超千萬元農區工業化項目紮根綏化,黑龍江最大的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在這片『寒地黑土』上生根開花。目前,該市入區項目275個,園區內資產總量達104億元,實現利稅10.5億元。

  『下一步我們要繼續擴大基地規模,科學調整農產品結構布局,推進優勢資源向優勢區域、優勢企業、優勢項目集中。』省人大代表、綏化市委書記胡世英說,農區工業化向縱深發展,將推動綏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