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4日訊 話劇《女大十八變》、京劇《鄧小平在那個春天》等一批精品劇目在全國叫響,蔣開儒、車行、宋青松等詞作家家喻戶曉……上世紀90年代,牡丹江市開創並形成令業內人士刮目相看的『牡丹江文化現象』。然而,由於體制不順、機制不活、人纔流失等原因,讓這一輝煌漸行漸遠。為重塑『牡丹江文化現象』,2008年,牡丹江市從理順體制、創新機制入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文化體制改革,從而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迅速發展。
四合一演繹『4個1>4 』
牡丹江市原有京劇團、評劇團、藝術劇院、藝術學校4個專業藝術單位,長時間以來『各拿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發展很不均衡。
京劇團、評劇團受戲曲市場萎縮影響,人纔閑置和流失嚴重;歌舞和藝術教育由於人員短缺,只能大量外聘。由於資源分散,牡丹江市舉辦大型演出活動時,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4個單位之間進行人力物力資源的協調。
為有效整合藝術資源,調整優化布局結構,2007年牡丹江把市藝術創作研究所整體並入群眾藝術館,去年又將4個專業藝術單位整合為牡丹江市文化藝術中心,內設舞蹈團、戲曲團、話劇曲藝說唱團等8個部門,編制總數由320名減少為200名。
在市文化藝術中心,舞蹈室裡一派生龍活虎的場面。舞蹈部主任孫賀一邊擦著額頭上的汗珠一邊說:『整合讓大家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心擰成了一股繩。』
這次改革是牡市文化系統歷史上涉及人員最多、層次最高、整合資源范圍最廣的一次改革。四合一不是幾個單位的簡單疊加,而是把有限的優秀人纔、有限的設施設備、好的傳統和有效的管理理念整合在一起,最終達到4個1相加遠遠大於4的效果。
由『養人』向『養事』轉變
過去,體制不順、機制不活,不僅使各藝術院團發展舉步維艱,也造成文藝人纔老化、斷檔嚴重。已從事30多年文藝工作的叢成堯對此感慨萬千:『十幾年來牡丹江文化系統沒分來一個省級以上專業院校畢業生,反而流失了300多名中高級和青年骨乾人纔。眼看著好編劇、好導演、好演員一個個往外走,真是感到心疼啊。』
為此,牡丹江把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放在了用人制度的創新上。去年,市委面向全省公開選拔文化藝術中心和朝鮮民族藝術館8名副處級領導乾部,首次在處級事業單位進行了比選,由評委當場投票、計分,當場發聘書。
29歲的楊旭光由於專業特長突出、發展潛力較大,從副科級破格提拔為副處級藝術中心副主任。『以前選拔乾部講究論資排輩,如今能夠給我們年輕人比選的平臺,我們應更好地發揮纔能全力以赴做好工作。』
該市還打破過去『大鍋飯』的分配模式,將工資活化,根據職務、角色輕重、演出場次、收入業績等進行分配,對一線專業崗位,尤其是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和專業技術人員給予特殊獎勵,實現由『養人』向『養事』轉變。
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宛如一縷清新的風,不僅吹開了牡市文藝院團塵封多年的一池江水,而且還吸引一批優秀的文藝人纔『鳳還巢』。從牡市走出去的曾在南京歌舞團擔任領舞的陳濤前不久又回到了文化藝術中心,他說,現在政策好了,我非常願意回來工作,因為我的根在牡丹江。
農村文化生活熱熱鬧鬧
牡丹江通過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新機制,努力豐富和繁榮農民文化生活。
去年,該市被確定為全省唯一的國家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設備資助點後,采取『企業經營、市場運作、政府買服務』的方式,吸納國有、集體、個體等9家單位,組建了市農村數字電影院線公司。院線公司經理朱桂華介紹說,『放映一場公益電影成本是210元,各級財政補貼160元,缺口部分由院線公司采取市場化經營廣告等方式彌補。』
去年10月,在村委會『大喇叭』的播報聲中,數字電影『走進』了牡市郊區溫春鎮迎門山村,影片《導火線》以超清晰的圖像和極具震撼力的音響效果,讓觀看的200多名村民大呼過癮。41歲的王鳳芹十分激動:『農民看電影難,記憶中只是25年前村裡曾放過一次電影,現在看電影時就像回到小時候一樣。』
北京奧運會期間,該市在全國首創『電影直播奧運』。目前,牡丹江以市院線公司為龍頭,以六縣市服務站為支柱,成立了56個鄉鎮放映隊,實現了數字電影887個行政村全部覆蓋,放映農村數字電影1.2萬多場,受惠農民達300多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