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2月6日訊 《生活報》5日刊發了《雷同的拜年短信缺失了什麼?》一文後,許多市民對此感觸頗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短信拜年以其快捷、方便、即時的特點已經成了一種普及的拜年方式,但是大家在追求『物流便利』的同時,不知不覺落入了消費主義陷阱,在批量生產、復制傳播的過程中喪失了鮮活的個人特質和情感互動。春節一過,不少被『批量』短信『膩味』的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讓短信文化良性、健康地發展。
『嚼別人嚼過的饃沒味兒。手機裡互傳的應是親手制作的朴素的話語和真誠的心意。說自己最想說的話,用最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祝福,這纔是最真摯的感情,纔能讓人感動,這樣的短信不單有個性還有含金量。』5日,市民劉玉對記者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絕大多數市民都希望收到朋友為自己編寫的原創祝福短信,而且有不少人也願意為自己尊重、要好的友人,選擇原創短信發送新年祝福。哈市一位剛剛退休的教師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他非常懷念以前收到很多信件和賀卡的日子,每到過年前夕,他的學生們都會用心地寫上祝福的話語,每一段話都會讓他受到莫大的感動。近幾年賀卡沒了,新年期間便會接到學生發來的祝福短信,這種形式本無可厚非,但是大量轉發的祝福短信卻讓他難尋昔日的那種感動。今年過年期間,一個學生發了一條短信:老師,謝謝你多年的教導,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祝老師新年快樂。這條短信讓他十分感動。
省通信管理局市場處的負責人對記者說,隨著通信的發達和便利,手機用戶越來越普及,短信的發送頻率越來越高,新年期間,用手機發送祝福短信增多也是必然的,但是發送祝福是為了表達自己對某個人的心意,對不同的人,應該有特有的情感和特殊的話,因此這並不在於措辭如何巧妙,辭藻如何華麗,而在於情感的真摯,真誠的原創應成為拜年短信的主流,真情實感應是拜年短信的價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