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0日訊 肇源縣堅持用工業化的理念抓農業,以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為主攻方向,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品質、實施標准化生產等措施,2008年糧食產量突破20億斤,進入全省十強,比歷史最高的2006年增長6億斤;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6500元,同比增長46.3%。連續四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被評為全國農田水利建設先進縣。
肇源縣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保持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措施,堅持不懈地投資投勞。2008年,投資2491萬元打大型機電井770眼,新上噴灌780處,新增節水面積23.4萬畝;完成了新站、薄荷臺兩處浮船建造、茂興當權水田改善項目、中心灌區末級渠系改造等15項工程,全縣65%的耕地實現旱能灌澇能排;在超等、古恰等鄉鎮新建蓄水池16處,新增蓄水量680.92萬立米,解決了2.5萬畝末梢水田渴水和500畝旱田灌溉問題。同時,對沿江大中型灌區全部配備了二級提水浮船,使供水安全有了基礎保障。這一做法得到省、市領導高度肯定,被省政府列為重點調研課題,作為灌區水源安全的樣板在全省推廣。三年來,肇源縣累計完成農田水利建設投資近1億元,建設抗旱保收田75.4萬畝。
肇源縣實施良種工程,重點對水稻、玉米主導品種進行了篩選和統一,杜絕越區引種,解決品種多、亂、雜的現象,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全面推廣玉米通透栽培、水稻缽體旱育稀植等10項適用新技術,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推廣新技術17項,2萬畝玉米膜下滴灌試驗示范取得較好效果,農業科技貢獻份額達到了47%。對農戶開展技能培訓,組織農業技術人員下鄉指導、全程服務,舉辦各類農業技術培訓達500多次,培訓人數達10萬餘人。
肇源縣以品牌開發為目標,引導農民實施農業標准化生產,提高糧食生產的經濟效益。開發建設了國家級50萬畝綠色食品水稻原料基地和230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培育了福興鄉復興村棚室蔬菜、大興鄉同心村肉雞、民意鄉大廟村觀光旅游農業等專業村和典型致富模式戶。組建農機合作社66個,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快速提昇,走在了全省前列。目前,肇源縣特色綠色種植面積達到125萬畝,擁有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標識使用權產品達到307個。
肇源縣把農業作為工業的第一車間,形成基地供應龍頭企業的產業鏈條,解決農民賣難和增收難問題。在肉、乳、米、油、糖、番茄、皮毛等產業上,采取一個產業、一個品牌,一個龍頭牽動戰略,目前,文國公司、天源食品、北大荒米業、雪源皮草、博天糖業等龍頭企業,帶動基地農戶近7萬戶,基地農戶戶均增收1490元,實現農企雙贏。建設的新站糧食產業園區引進和培育以糧食加工為主的產業化龍頭企業近20家,全縣糧食就地轉化率達到65%。
肇源縣積極搭建糧食銷售平臺,與五糧液、沱牌、全興大曲等酒業建立原料供應基地關系,協調沈陽鐵路局在新站建設了東北首個糧食戰略裝車點,每三天就發走一個糧食專列,年銷售量40萬噸,銷售額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