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8日訊 2月16日,大慶市文物管理站站長顏祥林與站裡的工作人員冒著零下20多度的嚴寒,來到煙筒屯考察,將包括一座有著年標的百年水塔在內的13棟俄式建築,納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范圍。不久前記者也剛剛在這裡踏查過,親身感受了這一獨特建築的人文魅力——
位於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煙筒屯鎮的煙筒屯站是一個四等小站,一天只通三次火車,只有乘火車先到齊齊哈爾,再轉乘其它車次,纔能到達這裡。車還未進站,就可以看到小鎮上十餘棟優美的俄式建築和一座殘缺的中東鐵路時期的水塔,在藍天白雪的襯托下,構成非常獨特的人文景觀。
據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東鐵路研究專家鄭琦介紹,中東鐵路於1903年通車時,煙筒屯站是一個五等站,也曾有過煙土屯、大蒿子屯的別稱。
清晨,記者踩著沒踝的積雪來到水塔跟前,驚喜地發現了門楣上的年標:1903。這是記者在我省境內看到的中東鐵路沿線水塔中唯一一個帶年標的百年水塔。遺憾的是,水塔上部的木質保溫層已被拆除,內部結構也拆光了,只有堅固的鋼軌鋪就的橫梁安在。不知為什麼,當地居民將此水塔錯稱為『炮樓子』。水塔基座上已經用紅漆寫上了一些數字,記者向當地居民詢問,確認了這些數字是為鋪設哈爾濱至齊齊哈爾的城際高速鐵路做測量的人們留下的。一位居住在俄式鐵路職工住宅的居民說,測量人員也到他家做過測量了。
標有『1903』字樣的水塔。
記者拍攝了坐落在鐵路兩側建於1902-1906年的13棟歷史建築(包括水塔)後,發現這些建築盡管大多數是典型的中東鐵路職工住宅和工區,但是山牆上用磚砌出的裝飾性圖案卻並不相同,有的質朴,有的精致,甚至華美,打破了那種整齊劃一的建築形制的單調。
這些建築的山牆有裝飾性圖案。
記者向鄭琦請教,他解釋:百年前在中東鐵路沿線同時施工建造公共設施和民宅的時候,盡管是按等級使用同樣的圖紙建造,但是各地施工者在建築的細節的處理上卻不盡相同,在變化中表現自己對建築藝術的理解,豐富了建築符號的表現方式。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現象。
煙筒屯的中東鐵路時期的建築現狀基本完好,只是有個別居民將窗戶或門擴大並改為塑鋼材質。
記者在泰康綜合工區和大慶房產分段查閱房屋技術臺賬時,發現已拍攝的煙筒屯的三座典型的工區建築的功能已經變為民宅,而臺賬上標記的建於1901年的站捨卻並未發現。在電話詢問了煙筒屯火車站工作人員之後,纔知這座百年站捨已經在四五年前被改造,早已面目皆非。
在聯系到杜爾伯特縣文物管理所所長王淳後,他向記者介紹,大慶市政府在2007年11月曾下發了一個題為《關於全市加強具有歷史價值建築保護的通知》的文件,根據文件精神,他們已經對煙筒屯的俄式建築多次進行調查,並已在去年4月將煙筒屯13棟俄式建築(包括水塔在內)上報大慶市文物管理站,大慶市文物管理站已經形成文件,並建議市政府將其確認並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