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社區醫療少有人問津 居民與社區醫療期待感情昇溫
2009-03-06 09:37:1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6日訊 『社區醫療衛生事業是城市公共衛生事業的基礎,一般病患如果能在社區得到醫治,對於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會有很大幫助。』省醫院六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梁娥主任這樣對記者說。

  據了解,目前,我省城市社區衛生機構共有833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66所,社區衛生服務站567所。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到81%,醫療保險定點覆蓋率達到80%,健康教育覆蓋率達78%,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達65%。

  然而,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我省社區衛生服務在運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有相當一部分居民對社區醫療機構信任度不高,社區預防保健、基本醫療等服務還未能滿足居民的健康需求。

  患者多花錢買安心社區醫療遭遇尷尬

  日前,記者來到哈爾濱市南崗區的某大型醫院,在門診大廳掛號處,前來就診的患者排成長隊。一位排在隊伍後面的中年婦女正在哄著懷中哭鬧的孩子。記者問:『你是來看什麼病的呀?』『孩子嗓子發炎,帶她來看看。』『家附近沒有社區醫院嗎?』記者又問。『社區的醫院?家附近有啊!』『那怎麼不帶孩子到家附近看病,不用排隊,醫藥費還相對便宜些。』『這茬感冒多重啊,在那看不好再耽誤了,還是來大醫院放心些。』婦女一邊哄著懷裡的孩子,一邊焦急地張望著掛號窗口,並告訴記者說,『一大早從家打車來看病,排到現在還沒看上。』記者看到,排隊的人中,不少是由家人陪同前來看病的兒童。

  與大醫院人滿為患相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卻少有人問津。隨後,記者來到位於南崗區一曼街上的燎原社區衛生服務站。在粉刷一新、裝修整潔的服務站內,計劃免疫、婦幼保健、口腔、針灸等全科醫療診室設置在服務站的一樓診廳,服務站二樓還設有B超、心電等輔助檢查科室。但服務站內除幾名醫護人員外,還沒有患者前來就診。當問及服務站日常的就診情況時,全科醫生郭永良告訴記者:『平時來看病的大多是老年人,每天掛號的也就十來位,基本集中在上午,下午三四點鍾就沒什麼人來掛號了。』

  患者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就診。記者蘇強攝


 

  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分級醫療尚未健全

  燎原社區衛生服務站遭遇的尷尬並不是個別現象,記者接連走訪哈市的多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之後了解到,哈市居民到社區就診的比率偏低,大部分人寧願多花錢到大醫院,只有部分老年人和需要簡單醫療服務的患者選擇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醫護人員反映,為數不少的市民甚至不知道自己住處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具體位置。

  社區醫療衛生機構為何難以受到居民青睞?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王愛麗認為,我國衛生事業發展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優質資源過度向大醫院集中,城市大中型醫院集中了大量的高新醫療設備和優秀的醫護人纔,基層衛生資源則嚴重不足。目前,我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醫療水平偏低,優秀人纔、服務設施和設備匱乏,服務質量難以滿足群眾的需求,因此,大量常見病、多發病患者湧向了大中型醫院。此外,目前還沒有建立健全分級醫療、雙向轉診機制,缺乏有效措施引導『大病』去醫院、『小病』到社區醫療保健格局的形成。

  『在社區開展醫療服務,不僅費用低廉,而且能夠合理分流大中型醫院門診的病人。』六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梁主任說,社區衛生服務的特點就是能夠保證常見病、多發病在社區得到有效和價格低廉的治療。如果出現一些癥狀,直接到大醫院,掛號艱難且不說,而且費用不可避免地有所增加。同時,患者可以由社區醫院轉診,這樣社區醫生就能夠幫助病人找到更合適的醫院和醫生,減輕了患者的壓力。

  建立多渠道投入機制引優質人纔向社區延伸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發展,不論是首診制還是轉診制,都必須有過硬的醫療服務來作後盾。省衛生廳婦幼保健與社區衛生處調研員王永江認為,當務之急是加大投入,提高社區醫療衛生的服務水平。首先,要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機制,改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條件,提高診斷就診水平,鼓勵大中型醫院舉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發揮企事業單位醫療機構的作用。同時,鼓勵社會其他方面的力量參與建設多樣化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其次,要加強人纔培訓,引導優質醫療資源和人纔向社區延伸。同時,在服務理念上要不斷創新,真正突出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的便民、利民與公益性。

  談到我省的社區衛生服務情況,王永江介紹,近年來,我省已采取了積極的措施,全面推動社區衛生工作的開展。僅去年一年,我省衛生、財政兩部門投入了1320萬元,完成了44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准化建設,並將精神病防治、結核病控制納入社區公共衛生服務范疇,進一步豐富了社區衛生服務內容。另外,為了讓社區衛生服務進一步標准化,我省采用了省市兩級培訓的方式,對社區骨乾醫生、全科醫生、社區護士、公共衛生醫師進行了培訓,還組織了社區醫護人員參加了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管理培訓。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孫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