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北京3月6日訊 (記者 孫曉銳) 目前,我國的大豆需求量逐年增加,而國產大豆生產能力只有1500萬噸左右,自給率不足30%,進口依存度高達72%,大豆已成為我國供求缺口最大的農產品品種。與次同時,國際農業資本對國內大豆市場的爭奪越演越烈。控制著中國進口80%貨源的國際糧商已先後在我國各地布局,搶佔市場,全國現有的97家大型大豆加工企業中,有64家具有外資背景,控制了我國85%的大豆加工總量。而國內大豆加工企業則大批倒閉,殘存的幾家也陷入停產和半停產狀態。國內大豆產業的現狀令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洪袁舒顯得懮心忡忡。
洪袁舒委員進一步向記者介紹說,2008年國家出臺東北地區大豆每噸3700元的保護價收購政策,而進口大豆跌至每噸3000元以下,國內大豆的價格也已失去競爭力。我國大豆產業面臨著危機。據此,我國自上個世紀末實施了一系列大豆產業發展計劃,國家發改委於去年出臺了《關於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旨在保障大豆產業安全。但是目前,外資企業對中國大豆產業的擴張活動仍在繼續,收購活動十分活躍。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我國大豆產業將完全失去自主能力。
洪袁舒委員認為,雖然我國大豆產業正在和國際資本進行頑強抗爭,但由於長期以來積累的問題,如大豆收購價格波動幅度較大導致種植面積不穩定,單產提高緩慢,質量不高;種植規模小,成本高,經濟效益低下;科研投入不足,品種更新滯後,生產管理粗放;產業鏈條短,加工能力過剩;政策扶持滯後,補貼標准低、范圍小等因素嚴重制約我國大豆產業的發展。要提高大豆產業的競爭力,需要一個艱難的調整期。如何強化我國大豆的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的基礎能力建設,構建完善的現代國家大豆產業體系,已成為保障我國大豆產業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
說到這裡,洪袁舒委員特別強調,黑龍江省作為我國大豆主產區和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2008年全省大豆種植面積5958萬畝,大豆總產量750萬噸,約佔全國總量的50%,對進口大豆形成了一定制衡,成為我國大豆安全的重要保障。
洪袁舒委員建議,國家應對大豆產業給予扶持:
1.設立大豆種植專項基金,增強大豆原始創新技術積累。在當今國際上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未定論之時,在大豆育種上,要堅持傳統育種和轉基因育種相結合的方針,改變過去強調非轉基因高油與高蛋白兼容的育種方向,走品種特點單獨選育的路子。注重多樣化、專用化的高產大豆、高油脂大豆、高蛋白質大豆、高異黃酮大豆、抗除草劑轉基因大豆、高抗逆性轉基因大豆等優質大豆品種的選育;加強大豆科研和優良品種推廣,加快推廣單品種區域化種植和成熟配套栽培技術,改變大豆的混種、混收、混售現狀。引導小農戶向規模化、集約化、標准化的方向發展,降低大豆生產的成本。恢復我國在世界大豆產業中應有的地位。
2.加大對我國大豆主產區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國家要抓緊規劃優質高油脂、高蛋白大豆生產基地,穩定大豆種植面積,使其成為我國糧油安全的重要保障。提高大型農機裝備補貼、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入,此項投入在國家4萬億投資中予以落實。
3.把大豆作為國家戰略資源考慮,給大豆種植以重點扶持。現階段,要提高大豆的補貼標准和擴大補貼范圍。由目前的補貼部分種植面積擴大到全部補貼,並將補貼方式由補供種企業改為直補農戶。從上世紀80年代,美國和巴西等國就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對大豆進行補貼。相比之下,我國補貼標准低、范圍小,大豆保護體系不夠健全,阻礙了我國大豆作物的國際競爭力。
4.大力扶持國內大豆加工和流通企業的發展。要把大豆加工作為一個重要產業來抓,依靠科技創新促進大豆的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大豆的加工性能,增強大豆加工企業的競爭力。流通環節的落後也是影響市場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國產大豆收購成本高、品質差。農民賣豆難現象時有發生。國家應出臺優惠政策,調整大豆加工龍頭企業稅收政策;加快國內大豆加工產業結構調整;支持國內大豆加工企業利用倉儲、加工等優勢收購消化國產大豆,建立商業周轉庫存,享受國儲的各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