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醫改意見及實施方案對政府衛生投入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副所長、研究員高培勇7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新醫改方案內容看,政府衛生投入主要有四點要求:加大投入力度、鼓勵社會投資、轉變投入機制和加強資金監管。
在加大投入力度方面,醫改意見提出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投入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使居民個人基本醫療衛生費用負擔有效減輕;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投入佔經常性財政支出的比重,政府衛生投入增長幅度要高於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
財政部科研所副研究員劉軍民說,加大政府投入是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基礎和保障,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引導和調控手段。政府衛生投入的最終目標是要推動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提高民眾的健康水平。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新醫改方案也鼓勵社會投資。高培勇說,醫改意見及實施方案均提出,要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元衛生投入機制,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促進非公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落實非營利性醫院稅收優惠政策,完善營利性醫院稅收政策。
轉變政府投入機制也是新醫改方案一大亮點。高培勇說,在投入方式上,新醫改方案一方面推行購買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有效促進醫療衛生體制機制的轉變;另一方面推行績效考評,將考核結果與醫務人員的收入掛鉤,與政府投入相結合,以提高政府投入的效率。此外,還推行核定收支,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補助,要在核定收支的基礎上確定。
劉軍民提出,投入機制的轉變要著力引導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主要通過增加服務數量、提高服務質量、合理降低患者醫藥費用負擔來獲得合理的報酬,實行『多勞多得、優勞優得』,但絕不能鼓勵創收,更不能創收歸己或者將醫生和科室的收入分配與其業務收入直接掛鉤,不能搞『多收多得』或『優收優得』。
新醫改方案還對加強資金監管提出明確要求。高培勇指出,政府衛生投入將被置於行政監督、財政監督、審計監督等多種方式監管之下。為確保資金投入到位,要自覺接受人大的工作監督和法律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群眾的社會監督,媒體的輿論監督。此外,還要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探索實行注冊會計師審計和代理記賬制度,使其財務收支透明化。
對此,劉軍民表示,加強政府衛生資金監管重點應加強和優化考核,在此基礎上核定政府應給予的補助。同時,醫療衛生機構也應推進內部的管理改革和激勵機制,有效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還要加強政府投入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形成一套規范的、行之有效的標准和制度。
財政部數據顯示,近年來政府衛生投入增長較快,2003年到2008年,全國財政安排醫療衛生支出6年年均增長27.74%,大大高於同期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2009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醫療衛生支出1181億元,比2008年預算數增長38.2%。
劉軍民表示,隨著政府衛生投入的不斷增加,在投入方向應注意供需兼顧,突出重點。政府衛生投入有直接投入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供方補助,也有投入醫療保障基金或者發放醫療券方式的需方補助,激勵機制和利益導向不同,可能帶來投入效果和效率的差異。
劉軍民認為,總體而言,投需方的模式要優於直接投供方。在國家安排的3年支持五項重點改革的8500億元資金投入中,就約有2/3用於需方,如對醫療保障制度建設的投入、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投入等,這些資金直接與群眾接受醫療衛生服務的數量和質量相聯系,將使城鄉居民直接受益。對於用於供方的投入,其著力點應提昇基層醫療衛生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人員的服務能力和水平,而不是簡單的『養人養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