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8日訊 4月6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改意見》涉及到千家萬戶眾多方面,普通居民、執業醫師、醫療單位究竟怎麼看待這個新醫改意見?他們目前觸手所及現狀是什麼?他們下一步最企盼的新醫改具體實施辦法應該怎樣制定?記者為此進行了采訪。
『鄉村醫生能參照公務員發工資就行了』
對長期在城鄉基層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在職稱晉昇、業務培訓、待遇政策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
『鄉村醫生的條件真是太苦了。』今年60歲的木蘭縣吉星鄉衛生院原院長李廣成仍然工作在鄉村醫生的崗位上,在電話中聽說記者要采訪『新醫改』中有關鄉村醫生的話題,他說話的語氣明顯帶著激動。
『財政對我們醫院是按編制的60%撥款,除去繳納養老金的30%、醫院水電等開支費用,這點錢基本上就沒有了,我們縣有些鄉鎮的醫生每個月工資也就二三百元。』李廣成介紹說,身為縣政協委員,他每年都在縣『兩會』上呼吁增加鄉鎮衛生醫療機構的投入,但始終窘狀難改。現在國家『新醫改』意見出臺,他最盼望的就是國家財政撥款落到實處,『能參照公務員發工資就行了』。
據介紹,在吉星鄉衛生院,正式編制有18人,副主任醫師職稱者1人,中級職稱者4人,其餘都是初級職稱。『去在崗培訓?怎麼不想去呢?但沒有錢吶,培訓不起,我們只能自己的夢自己圓。』說到職稱評定,李廣成認為,『村民有點大病都跑到大醫院去了,鄉鎮醫院根本接觸不到疑難病癥,所以有些經驗不足,在評職稱時當然就受限制。』而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鄉村醫院根本留不住人纔。
據了解,鄉鎮醫院是我省農村的醫療服務機構主陣地,它的發展程度直接關系到眾多農村群眾的安康懮樂,因此,在『新醫改』意見中,徹底改變鄉村醫生『在夾縫中生存』的現狀一直是像李廣成這樣的鄉村醫生所期盼的。
『有醫保好,要能真得到就更好了』
以城鄉流動的農民工為重點積極做好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簽訂勞動合同並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要按照國家規定明確用人單位繳費責任,將其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安徽省肥東縣撮鎮來哈務工人員隋振發在哈爾濱打工已經四年的時間了,現在在香坊區一家裝修公司乾活也有兩年多了。目前他和妻子租住在城郊接合部的一間平房裡。
隋振發說,前一段時間在家看電視,也聽說過外來農民工可以參加醫療保險,但究竟該怎麼做他根本不知道。
去年,他們一個老鄉得了腦血管疾病,自己拿錢根本治不起,找到打工所在的那家建築公司,人家根本不管,給交醫療保險更別說了。隋振發說,農民工能有醫保挺好的,但要是真的能夠得到就更好了。他和其他一些工友曾經跟自己所在的公司老板提起過交保險的事情,但老板根本不管這事兒。所以,在隋振發看來,盡管新醫改提了城鄉流動的農民工醫保問題,但感覺有點遙不可及。隋振發希望,國家或省裡下一步出臺新醫改具體實施辦法,能夠讓農民工真正享受到這一好政策。
『居民健康「守門人」快點出門』
轉變社區衛生服務模式,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堅持主動服務、上門服務,逐步承擔起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職責。
67歲的孫大娘家住在哈市道外區大方裡小區,年老體弱的毛病在不管是在季節更替還是平時都少不了找上她。每到這時候,總是很忙的兒子都要放下手頭上的工作送她去一些大醫院看病。盡管家附近有社區醫院,但兒子總是不相信那裡的看病水平。
記者了解到,如今哈市每個社區基本上都有社區醫院,但社區醫院門庭冷清的現象並不少見,能夠走進家庭、按需主動上門服務的更是非常少見。有關專家認為,新醫改意見中提出居民健康『守門人』的概念很有新意,下一步的重點是如何讓居民健康『守門人』快點出門,如何讓『守門人』取得居民的信任。
『醫生沒必要偷偷地「走穴」了』
要穩步推動醫務人員的合理流動,促進不同醫療機構之間人纔的縱向和橫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冊醫師多點執業。
身為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徐秀玉還是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作為業內專家,她很早就注意到了一些醫師利用『會診』、『兼職』等形式進行『飛行手術』、『走穴』等現象,為此她還在全國兩會期間提出了《推進醫師多地點執業——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的議案》。
徐秀玉說,『醫師「走穴」跟明星走穴還不一樣,但醫師「走穴」也是法規條例所不允許的,大醫院的名醫私下執業一旦產生醫療糾紛社會影響也不好。現在新醫改意見中明確提出研究探索注冊醫師多點執業,這就表明目前醫師異地執業的無序狀態將會得到規范化、合法化,從此醫生也就沒必要偷偷地「走穴」了。』徐秀玉建議,應修改現有相關法律法規,允許醫師多地點執業,改變目前醫師異地執業的無序狀態,這樣既發揮多地點執業有益患者的社會效應,又預防其可能出現的消極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