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策
搜 索
關於黑龍江省2007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08年預算草案的報告
2009-04-22 14:11:11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關於黑龍江省2007年預算執行情況和

  2008年預算草案的報告

  (書面)

  黑龍江省財政廳

  (2008年1月23日)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會報告全省及省本級2007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08年預算草案,請予審議。

  一、2007年全省及省本級預算執行情況

  2007年,在省委的正確領導和省人大的監督指導下,全省各級政府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和十七大精神,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銳意進取,紮實工作,較好地完成了省十屆人大六次會議批准的預算任務。

  據快報統計,2007年全省全口徑財政收入1009.6億元,自然口徑增長(以下簡稱『增長』或『下降』)14.5%。其中,上劃收入430.4億元,增長7.1%。地方財政收入579.2億元,增長20.8%。在地方財政收入中,一般預算收入440.2億元,增長13.9%;基金預算收入139億元,增長49.6%。全省地方財政支出1325.6億元,增長24.5%。其中:一般預算支出1187.3億元,增長22.6%;基金預算支出138.3億元,增長43.8%。

  省本級全口徑財政收入373億元,下降0.6%。其中,上劃收入204.6億元,下降6.7%。地方財政收入168.4億元,增長7.9%。在地方財政收入中,一般預算收入137.2億元,增長5.7%;基金預算收入31.2億元,增長18.3%。地方財政支出405.8億元,增長16%。其中:一般預算支出376.6億元,增長16.9%;基金預算支出29.2億元,增長5.9%。

  按現行財政體制計算,全省地方財政收支加減同中央結算後,當年結餘50.4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支淨結餘5.2億元(省本級3.3億元,市縣級1.9億元);基金預算收支滾存結餘45.2億元(省本級14.3億元,市縣級30.9億元)。

  2007年全省預算執行呈現以下突出特點:

  ??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全省一般預算收入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並呈穩定協調發展態勢。一是同經濟發展相適應。一般預算收入增幅高於GDP增幅1.9個百分點,完成了年初既定增長目標。二是兩個比重有所提高。全省全口徑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為14.3%,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縣級全口徑財政收入佔全省的比重達到16.1%,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三是非油收入增長較快。全省來自於大慶原油的稅收收入下降8.4%,非油稅收收入增長19.8%,表明地方企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收入規模上新臺階。全省全口徑財政收入突破1000億元,全省和市縣級一般預算收入也分別突破400億元和30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收53.7億元和46.2億元。縣級財政總收入(包括一般預算收入和上劃收入,下同)141.5億元,增收26.6億元,增長23.1%。其中,億元以上縣(市)41個,比2006年增加7個,佔全省縣(市)總數的62%。綏芬河市收入突破10億元,肇東市、阿城區、肇源縣和安達市收入超過7億元,肇州縣、雙城市、杜蒙縣和海林市收入超過5億元。

  ??財力水平明顯提高。隨著全省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和國家轉移支付力度的不斷加大,各級政府財力水平穩步提高。全省財政供養人口人均財力水平達到5.3萬元,比2006年提高1萬元。其中,市(地)本級人均財力5.9萬元,提高1.1萬元;縣(市)級人均財力3.5萬元,提高9000元。

  ??財政調控作用不斷增強。一是省對下轉移支付力度不斷加大,有效緩解了基層財政困難。2007年省對下轉移支付補助512.7億元,比上年增加114.6億元。其中:財力性轉移支付補助261.1億元,增加61億元;專項轉移支付補助197.4億元,增加46.6億元;稅收返還轉移支付補助54.2億元,增加7億元。二是財稅激勵政策有效落實,促進了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兌現提高稅收返還比例和營業稅超基數返還、招商引資獎勵等項激勵政策,增加縣級財力9.8億元;兌現縣域經濟發展人纔和金融機構獎勵資金5000萬元。三是突出重點環節,支持經濟發展。統籌各類專項資金9億元,重點扶持了87個財源建設項目,47個項目已竣工投產;利用財政間歇資金9.6億元,支持市縣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安排新型工業化發展資金3億元,推進了哈爾濱動力設備公司等20個裝備工業和10個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支出保障較為有力。一是規范津補貼政策得到較好落實。安排資金12.4億元,兌現了省直在哈事業單位津貼補貼政策;安排轉移支付資金12.5億元,對市縣提高津貼補貼標准給予補助。二是民生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發放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54.2億元,比上年增長14.2%。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和財政年均補差標准分別提高117元和54元;比國家要求提前一年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覆蓋;補助農村貧困農戶泥草危房改造;實施了城鎮低保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兩免一補』工作;在全國率先設立了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助學金制度。三是重點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全省教育、科技、農業支出分別完成199.8億元、17.5億元和106億元,分別增長25.5%、38.7%和31.5%,均高於全省經常性財政收入增幅。

  2007年全省預算執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財政收入增幅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較多,收入規模排位後移;市(地)本級收入增速雖然有所加快,但仍低於縣級;一些地方發展的意識不強;部分地方和單位仍然存在著違反財經紀律和花錢不夠節儉、鋪張浪費的問題。對上述問題,將在今後的工作中通過進一步加大財源建設力度、完善省對下財政管理體制、加強財政監管和法制建設等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08年全省及省本級預算安排情況

  2008年,全省財政既面臨著促進增收的有利條件,也存在著減收增支的巨大壓力。全省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兩位數發展速度,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近年新上的生產項目陸續投產達效,調整車船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稅額政策翹尾,改革資源稅和耕地佔用稅制度,將對全省財政收入增長起到明顯的拉動作用。同時,國家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將對金融、房地產、證券、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企業等產生較大影響。實行新的企業所得稅法,調減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率,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費用減除標准,大慶油田原油減產和進項稅增加,也將對財政收入帶來負面影響。加大民生投入和支持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規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償還到期政府性債務等,將給各級財政帶來較大支出壓力。

  基於對上述形勢的分析,根據2008年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全省預算編制的指導思想是: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和省委十屆四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抓好財源建設,做大財政經濟蛋糕;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對『三農』、教育、科技、文化、就業和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節能減排、基層政權建設等公共領域的投入;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以收定支,量入為出,確保收支平衡。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2008年全省及省本級預算安排要堅持以下基本原則:一是積極穩妥。財政收入的安排同國民經濟發展保持同步,既要打滿打足,又要穩妥可靠。二是量入為出。有多少錢辦多少事,不打赤字預算,實現收支平衡。三是有保有壓。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減少並逐步取消對競爭性和經營性領域的投入,增加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投入;清理整合各類專項資金,重點向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環境保護等民生方面傾斜。同時,堅持勤儉節約過緊日子的思想,把有限的財力用在刀刃上。

  2008年,全省地方財政收入安排613.9億元,可比口徑增長10.4%(下同)。其中:一般預算收入474.9億元,增長14%;基金預算收入139億元,與上年持平。地方財政支出安排1072.9億元,增長18.7%。其中:一般預算支出936.2億元,增長13.5%;基金預算支出136.7億元,增長74.2%。

  2008年,省本級地方財政收入安排159.8億元,增長3.3%。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28.6億元,增長4.1%;基金預算收入31.2億元,與上年持平。省本級地方財政支出安排232億元,增長4.5%。其中:一般預算支出204.5億元(總預備費安排2億元),增長4.5%;基金預算支出27.5億元,增長4.3%。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要求,按照現行財政體制計算,全省和省本級預算安排是平衡的。

  總的看,2008年省本級財政收支矛盾突出,預算平衡難度較大。一方面財力增長有限。受原油產量遞減、油田進項稅增加以及所得稅稅率下調等政策影響,省本級一般預算收入比2007年減收8.6億元,雖然中央補助有所增加,但財力僅增加7.4億元。另一方面支出居高不下。僅基本支出就增加10.2億元,需通過新增財力和調整支出結構來消化。一是盤活存量。對不符合公共財政和市場經濟要求的專項資金,徹底取消、適當壓縮或調整支出方向;對性質接近、用途交叉的專項資金,按照支出重點予以整合。二是優化增量。新增財力和整合資金全部用於民生支出。增加安排提高省屬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助學金、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資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補助資金、城市和農村低保財政補助資金、部分優撫對象和困難企業軍轉乾部生活補貼以及農村義務兵家屬優待金保障標准;安排國家要求匹配的解決困難國有企業拖欠職工工資、煤礦棚戶區改造工程資金、尼爾基水庫超概算我省負擔資金、能繁母豬補貼資金、低收入群眾廉租房補貼資金、省編教科書免費資金、農村貧困農戶泥草危房改造補助資金等民生支出。

  三、完成全年預算任務的保證措施

  做好2008年的財政工作,對於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意義重大。為了圓滿完成全年預算任務,重點做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一)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完善收入分配職能。科學界定財政支出范圍。突出財政資金的公共性,優化支出結構,重點向『三農』、社會事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基層、困難群眾、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方面傾斜。完善省對下財政管理體制。建立一般性轉移支付激勵機制,調動享受一般性轉移支付市縣開闢財源、增加收入的積極性;完善市對所轄區的財政體制,將市、區財力差異水平控制在合理的幅度之內;完善『鄉財鄉用縣監管』財政管理方式,促進實現縣、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村財民理鄉代管』的辦法,增強村級公共服務能力。改革完善財政分配方式。采取因素法、公式法或以獎代補方法分配專項資金,提高資金分配的合理性。

  (二)積極促進經濟發展,努力培植壯大財源。進一步推進財源建設工作。按照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的原則,進一步調整和完善財源建設工作思路。籌集資金重點推進100個財源大項目、100個重點財源項目,發揮項目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加大支持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增強開發區對投資的吸引力。適當整合招商引資獎勵政策,調整獎勵范圍、獎勵條件和獎勵標准,促進提高招商引資質量。采取高科技風險擔保、政策性擔保、貸款貼息、支持高成長性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等方式,促進重點行業和重點項目加快發展。大力支持新型工業化發展。制定實施促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財稅政策,安排新型工業化發展資金3億元,並將高新技術產業資金、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和國家重大項目前期費重點向新型工業化傾斜,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增加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投入,加快節能減排十大重點工程、松花江流域重點污染治理項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和污染減排監管體系等建設;采取補助與貼息相結合的方式,支持發展循環經濟。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和第三產業加快發展。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和旅游、外貿、物流等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和第三產業對財政的貢獻率。

  (三)大力支持現代農業,促進新農村建設。增加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投入,重點支持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路、農村能源、農業科技、農機合作社、優質糧食產業帶、農業產業化建設,促進發展現代農業;按照主輔換位的要求增加對畜牧業的投入,促進畜牧業發展。認真落實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項惠農政策,完善扶持生豬、奶業和油料生產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農民增收。紮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安排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以獎代補資金1.8億元,化解農村義務教育『普九』債務獎勵資金7.5億元,加快農村發展公益事業建設;推進改水改廁、沼氣推廣、秸稈氣化和人畜飲水安全項目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民生活條件。進一步創新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方式,采取財政貼息、民辦公助、以獎代補、先建後補、獎補結合等激勵手段和措施,引導農民自有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入『三農』,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

  (四)進一步加大保障力度,促進教育等社會事業發展。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提高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准,並擴大補助范圍;從秋季學期開始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對城市低保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免費教科書;安排資金2.8億元,全面落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支持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加強鄉鎮衛生院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改善城鄉居民基本就醫條件;進一步優化財政科技投入結構,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科技人纔的引進和培養,繼續開展科技創新、農業技術推廣和科技合作共建;省級博物館、紀念館和科學技術館逐步向全社會免費開放,完善鄉鎮綜合文化站配套設施,支持文化產業發展、重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文物保護,提高文化軟實力;支持籌備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促進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按照主體功能區建設的要求,加大對我省林業、煤炭、石油等資源型地區的支持,促進資源型城市加強生態建設和發展替代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支持中心鄉鎮計劃生育服務站基礎設施建設和儀器設備維修更新,促進提高人口素質;全面落實基層政法部門經費保障標准,加強政法機關能力建設,維護社會穩定。

  (五)強化社會保障工作,提高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水平。認真落實就業再就業財稅優惠政策,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降低零就業家庭比率,促進實現業有所就。進一步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范圍,認真落實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待遇調整政策,積極推進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促進實現老有所養。進一步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擴大到城鎮所有從業人員,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擴大到50%的市縣,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補助標准和參合農民報銷比例,促進實現病有所醫。提高城市低保對象財政月人均補差標准,將農村符合條件的困難居民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增加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鄉醫療救助投入,促進實現貧有所濟。努力解決國有企業歷史拖欠工資問題,探索建立確保工資按時發放的長效機制,促進實現勞有所得。加快城鎮廉租住房和農村節能省地型農房建設,給予農村貧困農戶泥草危房改造補助,促進實現住有所居。

  (六)繼續深化財政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推進國庫管理制度改革,簡化國庫集中支付流程,全面完成集中核算向集中支付模式轉軌工作;省直50%預算單位納入公務卡消費改革試點范圍,市縣啟動試點工作;省級非稅收入收繳制度改革進一步擴大收繳范圍,市縣級全面啟動改革。擴大政府采購范圍和規模,強化政府采購預算編制工作,增強采購預算的約束力;加強政府采購制度建設,開展政府采購制度執行情況檢查,規范采購行為;發揮政府采購的政策功能,對節能、環保和自主創新產品實行優先和強制采購政策評審標准。強化財政績效評價工作。繼續開展市縣財政綜合績效評價工作,探索建立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重視績效評價結果的運用,並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開,提高財政管理水平。

  (七)強化支出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強化預算編制管理。進一步規范省本級項目預算編制管理,擴大省直行政事業單位大中型修繕預算編制試點和人大審議項目資金分配范圍。擴大市縣級部門預算編制范圍,2008年市縣部門預算編制單位不少於80%。合理制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配備標准,為提高預算編制的准確性、科學性奠定基礎。加強對市縣預算編制的指導審查,提高市縣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強行政、事業編制管理,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口過快增長;加強公務車輛管理,嚴格控制超編制、超標准購買小汽車;加強會議費管理,嚴格控制會議數量和規模;加強接待費管理,嚴格控制接待范圍和標准;加強差旅費管理,規范支出行為,禁止轉嫁差旅費負擔;加強因公出國(境)經費管理,嚴格控制出國(境)經費;加強網絡和信息化平臺建設經費管理,實現資源整合與信息共享,避免重復浪費;嚴格控制黨政機關、事業單位辦公樓等樓堂館所建設,堅決反對鋪張浪費。

  (八)推進依法理財,強化財政監督。加強財政法制建設。深入實施《黑龍江省財政部門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理財實施意見》,規范財政行為;積極做好《黑龍江省機關事業單位非經營性資產經營使用管理辦法》等法規規章的調研論證和修改完善工作,加快財政立法進程;認真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保障財政行政行為的規范性。建立完善財政監督機制。樹立財政『大監督』的理念,形成專職監督機構和各業務機構共同監督的格局;加強財稅政策執行、稅收征管質量、重點專項資金的監督檢查。同時,規范行政審批行為,推進政務公開,提高財政工作的公眾參與度,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加強政府性債務監管,實現我省政府性債務的良性循環。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裡,我們要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自覺接受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指導,進一步振奮精神,真抓實乾,為促進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加快構建和諧黑龍江做出新的貢獻。

  附件:1.2007年全省預算收支完成情況表

  2.2007年省本級預算收支完成情況表

  3.2008年全省預算收支安排情況表

  4.2008年省本級預算收支安排情況表

  5.《關於黑龍江省2007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08年預算草案的報告》有關情況的說明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