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4月25日電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裡,一部看上去只有在科幻電影中纔會出現的機器人正在『練習』識別茶杯和藥瓶,時而還會『唱』上一首歌。相關科研人員說,這種陪護機器人主要用於輔助老年人生活,爭取兩三年後實現小批量生產。
這是人們印象中機器人的樣子:1.6米的個頭兒,圓圓的頭上有一雙會『眨』的大眼睛,一身銀白色『外衣』透出十足的現代感,走起路來既平穩又順暢,還能用靈活的雙臂完成很多動作。
這項名為『助老助殘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的項目於2006年被列入高新技術發展計劃——『863』計劃重點項目,並於2007年啟動。
這個項目的設立有著緊迫的現實背景。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超過60歲的老人達到1.49億人,佔總人口的11%。
然而在我國,老人的養老護理成為棘手的問題。民政部官員表示,我國最少需要1000萬名養老護理人員。
在這樣的形勢下,陪護機器人應運而生。主持上述項目的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機器人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研究員李瑞峰說,我國研發的陪護機器人具有服務、安全監護、人機交互以及多媒體娛樂四大功能。
他解釋說,如果家中老人患病臥床,陪護機器人可以幫忙取藥、端水,還可以到冰箱裡取食物用微波爐加熱。如果家裡來了客人,陪護機器人會去開門。很多兒女不放心老人獨自在家,時常擔心燃氣、水電存在隱患,甚至是小偷的非法入侵,這時,陪護機器人通過傳感器、監控系統判別異常狀況,通過短信或網絡給主人提醒,兒女還可通過視覺系統看到老人在家中的情況。陪護機器人還可以作為一個終端,與小區安全、醫療網絡建立交互平臺;老人感到孤獨時,陪護機器人能『講故事』『唱歌』『陪他們下棋』。
李瑞峰透露,課題組正在為2009年底攻克我國陪護機器人的關鍵技術而努力。
他舉例說,對人類來說,看到一件物品走過去拿起來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但對機器人來說,做出這些連續性動作是極其復雜的過程,首先要『看』得精確,然後控制手臂准確到達目標位置,抓住,再通過判斷距離進行移動,准確送到預定位置。這中間涉及移動導航技術、視覺對目標物的識別探測技術、作業臂的運動控制技術等國際性難點問題。
李瑞峰說:『目前世界各國的陪護機器人研究都處於實驗室階段,沒有實現產業化,我國的相關研究也處在同一水平。』
據了解,我國陪護機器人研發成功後,將針對部分器件的可靠性進行完善,以降低成本。科研人員表示,爭取在兩三年以後逐漸實現小批量生產,走入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