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6日訊(李華虹 楊帆 記者杜筱) 4月26日,亞洲心髒移植術後存活時間最長、生存質量最高的『換心人』楊玉民迎來了術後第17個生日,哈醫大二院四川籍『換心人』葉建華同一天健康度過術後的第7個春秋,哈醫大二院也迎來了第5屆『愛心日』。同時,哈醫大二院在黑龍江和四川兩地同步舉行『愛心日』大型義診系列活動。
![]() |
哈醫大二院義診現場 |
![]() |
四川省油市中醫院義診現場 |
截至目前,哈醫大二院已有3位『換心人』的生存時間達到10年以上,分別是17年、16年和14年。為了更好地探討心髒移植患者術後長期、高質量生存的問題,哈醫大二院將聯合國內外專家成立『心髒移植長期存活研究攻關課題組』,依托現有技術力量,借鑒國際最新研究成果,在更高層面研究心髒移植相關課題。
![]() |
年滿『16歲的換心人』於文峰接受記者采訪 |
南北兩個『愛心日』 龍江災區心連心
![]() |
『換心人』於文峰祝異地『換心人』生日快樂 |
![]() |
川籍『換心人』葉建華(前排右一)在遠程會診現場 |
4月26日,哈醫大二院也迎來了第5屆『愛心日』。為將龍江人民的愛心延伸到災區,4月26日上午9時,哈醫大二院派出的兩批專家在哈醫大二院新門診大樓大廳和四川省江油市中醫院門診大廳同步開展了以獻出『溫心』的愛,關注『受傷』的心為主題的義診。在義診活動中,哈醫大二院的專家們為兩地千餘名心髒病患者進行了診治。
![]() |
哈醫大二院院長張斌在』愛心日』倡議設立『中國4·26愛心日』 |
5年來,哈醫大二院始終堅持每年的『愛心日』大型義診活動,累計受益人群達4000餘人。自籌資金50萬元啟動『哈醫大二院愛心基金』並建立『義務捐獻心髒信息庫』,為推進黑龍江省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保障全省人民的健康作了大量的工作和積極的努力。
![]() |
哈醫大二院院長張斌與江油市中醫院相關負責人遠程交流 |
抗震救災期間,哈醫大二院派往四川的醫療隊員與江油市中醫院的醫生們通過親密的合作,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第5屆『愛心日』來臨之際,哈醫大二院得到了四川省江油市中醫院的響應,他們將每年4月26日定為自己的『愛心日』並舉行相關活動,同時與哈醫大二院共同倡議設立中國『4.26愛心日』。兩院還將在江油當地聯合創建『愛心日』醫院,為更多的當地群眾服務。
![]() |
哈醫大二院義診現場 |
據悉,『愛心日』義診結束後,哈醫大二院的專家們還將對當地的醫生進行心內科、心外科、急診科、骨科、內科、兒科和婦科專業培訓,為他們送去最實用的醫學知識。還將前往江油市青蓮中心衛生院進行義診、巡診、培訓和送藥下鄉。
千裡會診一線牽 南北情緣永相連
![]() |
『生日』主角楊玉民(左一)和葉建華遠程交流 |
![]() |
夏求明教授詢問葉建華的健康狀況 |
為葉建華會診的是我國著名的心外科專家、哈醫大二院心外科夏求明教授。當葉建華通過網絡在屏幕上看到千裡之外的夏教授後,他顯得有些激動。『夏老師,您好嗎?我很想念你們呀!』,『我很好,你身體怎麼樣啊?』,『我好得很吶,有使不完的勁啊……』會診結果顯示,葉建華術後7年的各項身體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
據了解,抗震期間,哈醫大二院積極投入到醫療救災工作中,千方百計地為災區排懮解難。初期由於災區條件簡陋、醫療資源不足,尤其是醫療人員不足,前方的隊員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傷情時感到十分困難。得知這一情況後,醫院迅速啟動遠程會診系統,通過一根網線與災區相連,先後組織了多次遠程會診,為前方化解燃眉之急。用張斌院長的話說:『這就相當於我們把全院的專家全部派往災區,他們都在現場發揮著作用一樣。』
成立攻關小組延長換心人生存時間和質量
心髒移植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治療終末期心髒疾病的最後的選擇。自1967年人類首例同種心髒移植成功以來,全世界已經有300餘家醫療中心完成了8萬多例心髒移植手術。雖然心髒移植患者的存活率及存活質量廣泛提高,但是移植患者的長期存活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據統計,心髒移植患者長期存活的比例相當之小,平均10年存活率為40%,15年存活率小於30%,而20年存活率僅為18%。如何延長移植術後患者的生存時間和提高其生存質量成為心髒移植技術發展的關鍵問題。
據了解,哈醫大二院將會同國內以及美國、加拿大等國際髒器移植領域專家,在黑龍江省心血管外科研究所、黑龍江省普通高校移植免疫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利用現有的醫療、科研條件,成立多學科參加的『心髒移植長期存活研究攻關課題組』,聯合借鑒國際研究最新進展,采用先進的實驗方法和技術手段,針對免疫耐受的誘導、移植物血管病防治、心髒移植後移植物冠狀血管病預防和治療進行基礎與臨床研究,最終達到延長移植器官和受體存活期、術後病人生活質量更佳的研究目的。
『心』技術『心』質量『心』方向
『心』技術指心髒移植相關技術的發展、更新。
『心』質量指心髒移植成功的標准已不能單以手術的成功加以衡量,而要以患者術後的生存時間,更重要的是生存質量以及回歸社會後的意義作為標准。
『心』方向指用以上兩點作為基礎,心髒移植進入下一階段後,大概的發展走向。
據哈醫大二院院長張斌介紹,上世紀50年代哈醫大二院心胸外科專家趙士傑教授從事『狗頭移植』的研究,獲得成功,為醫院的器官移植工作開了先河,為後來的器官移植工作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哈醫大二院早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就開始進行心髒移植動物實驗研究,1992年4月26日,由我國著名心外科專家、哈醫大二院心外科夏求明教授主刀,哈醫大二院的上百位專家,20多個科室通力合作,為楊玉民成功實施了東北地區首例同種異體心髒移植手術,一年以後,楊玉民回歸社會,自食其力,並於第二年喜得『千金』。如今楊玉民術後己健康生活17年,成為全亞洲心髒移植後健康生存時間最長的人。截至目前,哈醫大二院已有3位『換心人』的生存時間達到10年以上,分別是17年、16年和14年。
楊玉民的主刀醫生、中國最高醫學獎『金刀獎』得主、有中國『換心之父』美譽的夏秋明教授認為,半世紀以來,器官捐獻、獻血乃至器官移植在我國從無到有、社會從排斥到接受,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不單單是醫學的進步,更是社會發展、文明程度的進步。器官移植的本質不僅是手術技巧,更體現了一種奉獻、博愛精神,其偉大、神聖之處正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價值的體現,也正是這種價值敦促著醫學研究者不斷深入探索進一步延長器官移植患者生存跨度的可能,為了讓一個人生存價值和生活質量幸福地延續。
『目前心髒移植技術已日臻成熟。當今心髒移植成功的標准已不能單以手術的成功加以衡量,患者術後的生存時間和生存質量成為更高、更遠的金標准。』張斌告訴記者。17年間,哈醫大二院共進行心髒移植手術30餘例,其中包括已術後健康生活16年的帽兒山鎮中學教師於文峰;突破手術年齡禁忌,58歲接受術,目前已平安生活8年的老人楊孟勇。
2007年12月24日,經嚴格的移植審核程序批准,哈醫大二院成功完成了『器官移植准入規定』實施後的黑龍江省首例心髒移植手術。這些都證明我國心髒移植技術的發展已進入了更加成熟的新階段。
相關鏈接一:哈醫大二院三例典型『換心人』介紹
楊玉民
楊玉民今年51歲,1958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風鎮,上世紀80年代初靠開一間殺豬作坊為生。1991年,他患了心肌炎,被確診為擴張性心肌病,並伴有心力衰竭,病變心髒比正常心髒要大3倍,胸腔幾乎沒有博動的空間。治療這種病的惟一有效辦法是進行同種異體原位心髒移植術。而當時心髒移植手術在中國的成功率僅有40%,在美國為50%,但楊玉民願意冒險一試。
1992年4月26日,楊玉民在哈二醫附院進行了心髒移植手術,供體心髒是一名23歲的腦死亡患者的心。手術由著名的心外科專家夏求明教授主刀,進行了4個小時,醫院動用了上百名醫護人員,僅手術縫合就達1000餘針。哈醫大二院首例心髒移植手術獲得成功。
術後的楊玉民同樣要與時刻伴隨著他的免抑排異反應作斗爭,要服用和注射大量的抗排異藥物。但是他堅信新的心髒會不斷地適應自己,而且堅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最讓他和醫生驚喜的是術後第2年,楊玉民的妻子就懷孕,現在楊玉民的女兒已經16歲。楊玉民在移植心髒後也重操舊業,做起了豬肉生意。
移植心髒後的第8個年頭,2000年5月的一天,楊玉民騎摩托車時被疾駛的出租車撞得人仰馬翻,被撞出8米開外的摩托車重重地砸在他身上。司機將他送往解放軍211醫院時,急診醫生看到他胸部長長的縫合傷口纔知道楊玉民做過心髒移植術,連忙讓司機把楊玉民送到為他做心髒移植術的哈二院。檢查結果讓醫生們大喜過望。除了大量的外傷和心率加快外,楊玉民別無他傷,心髒也好好的。哈醫大二院心血管醫院院長於波教授認為,楊玉民所接受的那顆強健的年輕人心髒也是幫助他的原因之一。盡管車禍後楊玉民心髒也受到一點影響,但過了約半個多月,楊玉民異常跳動的心律卻又奇跡般地平靜下來。
如今楊玉民的各項身體檢查全都正常,他在醫院的幫助下,開起了院內營養快餐店,生活正常。除了感到自己幸運並積極支持器官移植外,楊玉民還坦承他對生活的正常心態——積極工作、配合治療——是他換心後能長期生存的法寶。於文峰
於文峰,一個不幸的人,之所以說他不幸,是因為在三十歲,正值青壯年的時候,他患上了只能換心纔能存活下去的心髒疾病;然而,他又是幸運的人,之所以說他幸運,是因為,他接受了一次中國醫學界的重大突破『心髒器官移植』。目前他已平安度過術後的16個春秋。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被醫生用雙手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從此,開始了一次感恩社會、奉獻社會的新生。
楊孟勇對於一個人來說,在成功的路上,幾乎從頭到尾都灑滿了攀登、跋涉的辛勤汗水;但對於全國最高齡心髒移植患者楊孟勇來說,在與生命的較量當中,更增添了幾分辛勞、幾分苦澀、幾分汗水,這辛勞、苦澀和汗水,說明了一個哲理:把活當成目的,只不過是懦夫的借口,作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現在所珍惜的應該是為什麼活著,應該怎樣好好的活著。
8年過去了,在楊孟勇的家裡,記者看到了這位66歲老人燦爛的笑容。
相關鏈接二
哈醫大二院心髒移植之路經歷的三個階段
(1)探索階段:1956年,由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胸外科首創者,著名外科專家趙士傑教授成功實施了狗頭移植實驗的研究,並獲得移植後存活5天零4小時的國內最好記錄,從此開闢了我國器官移植領域的先河。80年代初,我國著名心胸外科專家哈醫大二院夏求明教授毅然瞄准了這一頗具風險的高科技項目,帶領人員查找文獻,了解國外心髒移植的歷史與現狀,在國內率先開始了具有挑戰性的心髒、心肺移植領域的探索,先後確定了心髒移植的基本術式,探索出心髒移植術後抗排斥反應的有效治療方法;同時,對移植後急性排斥反應監測方面做了大量的臨床和基礎研究,為我國心髒移植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2年4月26日由夏求明主刀,哈醫大二院的上百位專家,20多個科室通力合作,為多年擴張性心肌炎患者——哈爾濱市太平區東風鎮農民楊玉民施行了東北地區首例同種異體心髒移植術,一年以後,楊玉民回歸社會,自食其力,並於第二年喜得『千金』。如今楊玉民術後己健康生活14年,成為全亞洲心髒移植後健康生存時間最長的人。
(2)發展階段:以此為起點,我國心髒移植工作由低糜狀態進入嶄新的臨床階段。哈醫大二院在首例心髒移植後第二年,即1994年2月,又成功地為黑龍江省尚志市帽兒山鎮中學優秀教師於文峰進行同種異體心髒移植術。心髒移植後的於老師十分感激給予他第二次生命的哈醫大二院的醫生們,並用實際行動不斷回報著社會。在術後12年中,他擔任高三年級主任,帶三個高三班,比其他老師工作量都大,精力充沛,看不出是病人,年年被評為優秀教師。2000年,哈醫大二院又成功為57歲的作家楊孟勇進行了心髒移植手術,完成了我國最大年齡的心髒移植案例。術後,楊孟勇滿頭銀發變成了黑發,容光煥發。在楊孟勇《活下來再說》一書中,充份表達了他對哈醫大二院給予他第二次生命的感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社會』,是幾位換心人最大的心願。
(3)成熟階段:在大力發展心髒外科臨床手術的同時,哈醫大二院心外科的專家意識到體外循環、心肌保護是心髒外科發展的基礎,反復進行了大量動物實驗研究,對缺血性心髒停跳、含鉀冷晶體心肌停跳、冷血鉀停跳、溫血鉀停跳等心肌保護方法的系列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科委給予定位認為是國內最先進的,進一步奠定了哈醫大二院心外科在國內的領先地位。主動脈竇瘤修補術;完全肺靜脈異位引流糾治術,冠狀動脈搭橋術,二尖瓣置換術、主動脈瓣置換術等相繼成為醫大二院心外科常規手術。Rastalli手術、Fantan手術及Bantall手術的成功標志著醫大二院心外科在復雜先天性心髒病及大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療領域再上新的臺階。心外科現年完成心髒手術千例,包括所有常見心髒病及嬰幼兒復雜心髒病、小體重微創手術、瓣膜置換及成形手術、停跳及不停跳搭橋手術、大血管手術、器官移植手術等,手術成功率達96%,心外科已成為東北三省名列第一,全國及國外有一定影響的重點學科,是全國唯一一家能同時開展心髒移植、肺移植、主動脈全弓置換、低體重復雜先心病治療、冠心病搭橋、生物瓣膜機械瓣膜置換、胸腔鏡微創心髒手術等多項高精尖技術的心外科中心。
2005年,心髒移植已在全球廣泛應用,最長存活病例已超過28年。國際上心髒移植成功率已達90%%以上,我國也已經基本達到國際水平。與同類醫院相比,哈醫大二院心髒移植擁有成熟的技術、優秀的梯隊後備人纔,2004年成立的哈醫大二院心血管病醫院為該院的器官移植工作開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和設備支持。哈醫大二院夏求明教授帶領的課題組自1992年至今,先後為30餘位患者進行了心髒移植。哈醫大二院心外一科主任蔣樹林教授、田偉忱教授聯袂,一個月內完成了3例心髒移植手術,3天內完成了2例心髒移植手術,使哈醫大二院成為我國在短時間內完成心髒移植手術例數多、質量高的單位之一。哈醫大二院器官移植己全面進入技術過硬、人纔梯隊構成合理的全速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