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5月10日電 自從今年3月在學校上了機器人課,11歲的徐澤宇就許下一個願望:自己拼裝一個能幫媽媽做家務的機器人。現在,他已經學會了簡單的電腦編程,願望實現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徐澤宇是哈爾濱市阿城區勝利小學五年八班的學生。這所學校從2002年開始,陸續投入幾萬元
購買了一百多臺教學機器人。每隔一周,五年級和六年級學生都會上一次機器人課。
對一些中國孩子來說,機器人並不神秘。在哈爾濱、西安、深圳等城市,機器人已經不同程度地進入中小學課堂。
4年前,中國東北省會城市哈爾濱的41所中小學嘗試開設機器人課程。2007年,這個市在全國率先把這門『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課程列為全市兩千多所中小學的必修課,目前550所學校已經上起了實踐課。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教學融合了計算機、機械、電子、通訊、控制、材料、網絡等多領域的知識。
『讓機器人進課堂,是為進一步加強學校信息技術課的實踐內容。不僅在城市,在一些農村學校,孩子們也能接觸到機器人了。』哈爾濱市教育局長朱振德說:『我們不期望學生拿出多麼豐碩的成果,只希望他們的科學興趣得到激發,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
在哈爾濱市阿城區勝利小學,一些學生還可以報名參加學校的機器人課外活動小組。在專職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大膽地想,大膽地做,他們制作了舞蹈機器人、足球機器人、交警機器人。他們還發明了智能公交投幣機,它獲得了2008第八屆中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機器人工程設計項目金獎。
29歲的機器人指導教師蔡方方說:『最高興的就是看到孩子們敢於用自己的方式去驗證、解決問題。』
200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向哈爾濱市中小學贈送了1萬臺總價值600萬元的教學機器人,以滿足教學需要。
『我們不能按我們的理想規劃孩子的未來,但可以引領他們掌握適應社會的能力。』主持這一贈送項目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院機器人教育中心鮑青山博士說:『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是一門綜合學科,既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創新思維,還能讓他們學會協作,找到自信,這對他們的一生都非常重要。』
在哈爾濱市香坊區文化小學,表演皮影的藝人被學生們制作的機器人所取代。學校請來民間藝人,教學生學習皮影制作和表演的原理。學生們再進行程序設計,反復實驗、修改,終於讓栩栩如生的皮影人物在機器人的操縱下自如地表演。
『10年前,我還不知道機器人是什麼』,這所學校的計算機教師何曉曦說:『現在機器人進了課堂,我的學生都不再對它感到陌生,我的主意也經常被他們推翻呢。』
何曉曦說,機器人課程的最大優點在於老師傳授了基礎知識後,孩子們可以獲得獨立思考空間和動手機會,『孩子們總是在探索,他們會如癡如醉地反復調試一個機器人,四五個鍾頭轉眼就過去了。』
雖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機器人進課堂的道路也並非一帆風順。比如一些出色的學生有機會在國內乃至國外參加各種機器人比賽,食宿費用都要父母承擔,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承受不起。另外一個困難是,很多偏遠的農村學校還不具備開課條件,這也是教育部門正在設法解決的問題。(編輯: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