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尋訪東北亞絲綢之路之開原:古『絲關』的歷史背影
2009-05-24 00:11:39 來源:東北網  作者:趙力 張育新 劉丹 李紅陽 張曉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編者按:在明代,開原古城作為絲關,是大明王朝俯矙東北的重鎮。史書上說,奴爾乾是開原的『極邊』。亦失哈10上北海的大批物資,在這裡集結,然後順著古驛路,浩浩蕩蕩地奔向吉林市船廠…… 21日,在明朝設立奴爾乾都司600周年的日子,記者來到古城開原,尋覓古城作為明清兩朝『絲關』的歷史背影。

  東北網5月23日訊 題:古城開原:明清兩朝『絲關』的歷史背影

  東北網記者劉丹 李紅陽 張曉軍 新晚報記者 趙力 張育新 

  開原老城是明代興建最早的古城。洪武二十一年,把元時的開元路治所移到這裡,為了避皇帝朱元璋的名諱,改元為原,這是『開原』名稱由來。對於開原,人們能夠憶起的是這裡歷史上出了一個不平凡的姑娘——清朝康熙大帝的母親佟佳氏皇後。這個小姑娘15歲時為順治生下了玄燁,24歲離開人世。至今開原當地的鄉邦文化愛好者,還饒有興致地考證著這位康熙皇帝的生母。開原與哈爾濱最早的聯系,是明太祖與女真酋長的一次戰爭。明初,呼蘭河流域的女真酋長西陽哈,率部反對明朝。明太祖派總兵官、都指揮使周興,率師從開原出發,分水陸兩軍進攻西陽哈。追至甫答迷城(今賓縣境),西陽哈逃走。後西陽哈向明投降。明在呼蘭河流域設兀者衛,以西陽哈為指揮使,歸奴兒乾都司管轄。今天,我們來到開原,尋覓古絲關的背影。

  拜謁開原老城

  開原老城在開原新城的北側,有15分鍾的車程。我們驅車過了河床寬闊河水不多的大清河,順著復建的迎恩門,進入街巷逼仄的老城。大清河瘦骨嶙峋,江心裸露著片片泥灘。老城的城門很有講究,南門面向朝廷,所以『迎恩』,北門面向邊外的少數民族,所以名為『懷遠』。老城曾為明代三萬衛、遼海衛、安樂州的治所。明太祖一度規劃將三萬衛設在今天的依蘭縣馬大屯,三萬衛頭領實地考察認為糧草不好運輸,所以後縮了600多公裡,把衛所設在了開原。開原糧草好運輸,得益於發達的漕運。

  眼下,『懷遠』門在規劃復修,整個老城區都在規劃復修。陪同我們采訪的小李說,整個老城復修需要100億元。


東北網記者拍攝壽寧寺古塔
東北網、《新晚報》記者在開原古城始建於元朝的壽寧寺內采訪

  老城區的標志性建築是一座遼代的古塔,『古塔朝霞』是古城八景之一。古塔下我們邂逅了退休教師姜洪海。姜老師對鄉邦文化有些研究,給我們當起了向導。姜老師介紹,古塔下歷來是一個集市,資料記載開原的『三關三市』之外,城內這裡是主要市場。當年,大清河水勢非常大,漕運船可以通過大清河直接進入開原。大清河上接遼河,再上進入渤海灣,乃至東海。土產品在大清河上游放排下來,在開原城南的碼頭靠岸,再由此往內地運輸。開原是貨物集散地,縣志辦的朱禎然介紹,在明青時期,開原是絲綢、糧食、生產生活物資的轉運碼頭,遼東路轉運司設在開原,位於開原南門外的銅善館。明朝之所以以開原為絲關,水陸運輸發達是其主要原因。


東北網記者拍攝鎮北關全景

  所謂的絲關,最初是明王朝在這裡設關互市。以絲、絹、米、鹽,換取少數民族的馬匹、貂皮、人參等土特產。明代遼東檔案記載了哈達部的一次交易:哈達部一次在開原交易物品,包括絹兩軸、貂皮1803張、羊皮153張、?皮168張……對於朝廷需要的馬匹,由兵部定其值:其上上等,每馬絹8匹、布12匹;上等,每馬絹4匹、布6匹;中等,每馬絹3匹、布5匹;下等每馬絹2匹、布4匹。據記載,當時的鐵器價格昂貴,易貨一個鐵鍋,需要用貂皮把鍋整個覆蓋,不能露出生鐵。用覆蓋鐵鍋的貂皮換走鐵鍋,今天看來是不可想象的。

  據記載,開原老城西有一個地名叫『快活城』,即明時的安樂州,專門安排歸附的女真人。在女真人的眼中,繁華富庶的開原,是值得流連的地方。但這個名稱很有些戲謔,讓人想到了三國時的劉阿斗的名言『此間樂,不思蜀』。
  如今,三萬衛、安樂州、絲關這些名詞,只剩下滄桑的背影,這些背影越來越模糊。出開原老城,我們認真地看了看大清河,依舊無法想象大清河漕運船檣桅相連的景象。

  新安關的兩座土臺

  歷史上,作為絲關的開原,有三關三市的記載。三關為新安關、鎮北關、廣順關。分別與海西、建州、毛憐等女真部落及蒙古部落互市。貨物進出市場,有指定的關口。

被當地群眾稱為『雙樓臺』的新安關遺址

  出開原西北20公裡,過慶雲堡古城,有村名雙樓臺,因野地裡有兩個坍頹的土臺而得名。楊暘先生考證認為,坍頹的土臺就是明代的新安關關址。當地人已經沒有絲關的概念,知道有兩座土臺。我們的向導、宣傳部新聞中心乾事孫迎春女士,娘家在慶雲堡,她打聽好路途,領著我們前去探訪古關。

  古關位於田野中央,我們遠看兩座土臺,卻找不到親近的路途。路邊,一個賣生資的小店,店老板滿頭白發。孫迎春向店老板詢問路徑,老漢熱情地帶著我們,開車進入田地間的土路,在飛揚的塵灰中,到了土樓臺跟前。老漢名叫劉喜東,今年63歲。老漢告訴我們,他從小就在土樓臺一帶玩耍。那時侯的土樓臺,下面是大塊的石條,外面砌著青磚,兩個土太中間是磚砌的券門。門下有道,上面有住人的地方,很寬敞。他們時常順著牆縫爬到臺頂。老劉說,文化大革命時樓臺被破壞了,大青磚被生產隊壘了大豬圈。這種磚各家不敢用。我們眼前的土臺,只是一截殘土臺,可以看見夯土層。土臺的四周被墳堆包圍。劉喜東認為這是古代的烽火臺,20裡一個臺,這個是個大臺,當年曾經發生過烽火戲諸侯。對於老劉的演義我們一笑了之。
東北網記者、《新晚報》在遼寧省開原市慶雲堡采訪古絲關遺址附近的居民

  樓臺北30米左右的地方,是一條蜿蜒的土龍,老劉說是明代的邊壕。邊壕外的人被稱為邊外人。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邊裡邊外文化的差異。姜洪海老師脫口說,邊外人野蠻,不開化。而孫迎春的母親是邊外人,認為邊外人勤勞質朴。一直到今天,邊裡人不願意娶邊外的姑娘。這是600年文化的區隔。


東北網、《新晚報》記者踏查雙樓臺

 

  《開原圖說》記載:慶雲西北10裡曰關門臺,即新安關。《開原縣志》記載:每臺高約5丈,下壘紅石,上砌古磚,南北對峙,相距丈餘,中設復道以連之,道下有門。

  我們實地考察,有一個問題不好解釋。這個土臺建在高崗之上,非常不利於貨物的運輸。進關出關,都需要登上山包,如此設置是不可想象的。聯系附近的邊壕,似乎認定樓臺為烽火臺更為合適。如果確為新安關,大概就是時光的漫漶使然吧。

  水庫邊的鎮北關

  22日,我們繼續尋找鎮北關。鎮北關明代是通往黑龍江流域的關隘。

  出開原老城南門,一路向東北行,是一條古驛路。20公裡至威遠堡,威遠堡乃明長城邊堡之一,又為清柳條邊邊門,如今街市繁華,街路邊僅有一矮石碑,證明其為邊門遺址。矮石碑為現代人所立。再10公裡,進入淺山區,一道水庫伴行,水庫邊上,豁然出現一道土崗,朱禎然先生告訴我們,那就是明代的鎮北關。
尋訪組了解鎮北關情況

  鎮北關遺址是一『凹』字型的土崗,形制與新安關類似。『凹』字兩側高聳的地方,長著幾棵虯勁的老榆,中間已開墾成耕地,地邊散落著殘碎的青磚塊,是農民耕地時揀出來的,這些磚塊影響農民耕田。朱禎然告訴我們,水庫處原本是一條小河,叫葉赫河,是明代著名的女真部落葉赫部得名的由來。河邊原有一條古道,現在被沈入庫地。這條古道應是明代通往吉林船廠的供給線,老朱說,當年康熙北巡時曾經在這裡走過。站在鎮北關頭,朱禎然指給我們看一處樹木葳蕤的所在,說那裡是鎮北堡,我們目測了一下距離,與書上的記載有些差異。《開原圖說》記載:『鎮北堡十裡為馬兒山,山有關,既鎮北關也。』而朱禎然指點的鎮北關與鎮北堡,距離也就一公裡左右。關下是一片開闊地,朱禎然認為是當年易貨貿易的地方。

殘存的鎮北關遺跡

 

   

鎮北關外蓮花街就是明代的棉花街

  《奉天通志》記載:『棉花街為明鎮北關故址』,棉花街既為今天的『蓮花街』,是沿革過程中的音轉。我們驅車沿著塵土飛揚的村路,尋找蓮花街的所在蓮花村。在一處山凹間,朱禎然指給我們看一個村落,安謐的村落已經看不出當年的樣子。蓮花村如今出了個娛樂名人趙本山,山路的左手邊閃過幾棟屋角,朱禎然說那就是趙本山的出生地,屯名叫『石嘴子溝』。

  鎮北關遺址是現代開原人的考證。鎮北關的形制與新安關類似,也是建在高崗上。對比兩個關口,我們產生一個大膽的設想——這兩個地方都不是絲關的『關門』。按照當時的運輸條件,沒有必要人為地設置障礙,讓交易的人們先爬一道小山。它們應該是兩道絲關隘口旁,烽火臺之類的遺物吧。關口要便於出入,方便交易。真正出入的關口應在烽火臺附近。隨著絲關功能的退化,關口自然消失了,只留下烽火臺的遺跡。鎮北關下當年這條運輸供給線,走過官吏酋長,也走過販夫走卒。如今只有鎮北關風蝕的背影,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站在鎮北關上,我們向著東北方向眺望,只見層層山巒。

  2009年5月21日,除了風依舊很大之外,似乎與其他的日子無異。

  然而,600年前的這一天,在東北亞的歷史上卻是一個重要的日子:1409的5月21日,大明王朝正式設置奴兒乾都指揮使司,這是明朝前期設置於黑龍江、烏蘇裡江、松花江以及嫩江流域的地方軍政機構,是明政府管轄這一地區的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管轄范圍北至外興安嶺,東抵大海,南接圖們江,東北越海而有庫頁島。據一些學者推斷,那時候的指揮使就居住在現在的遼寧省開原市一帶,至少他們的家屬有很大的可能居住在這裡。而這裡更是綿延了500餘年的東北亞絲路的一個重要樞紐,古稱絲關。那時候,前往黑龍江方向運送絲綢、布匹的車隊,就是經由鎮北關出發的。

  在大明王朝設立努爾乾都司600周年的清晨,在千裡之外的遼寧省開原市,來自黑土地的記者踏上東北亞絲路上的樞紐『絲關』。我們在現代文明的間隙裡,尋覓著發現著一絲絲閃爍的古韻……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侯巍

【專題】溯風千裡 尋訪東北亞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