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31日訊 遜克縣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在深入開展學習、調研、討論,深化對縣情認識的基礎上,按照『高標准定位、高起點規劃、高質量推進』的要求,立足於充分發揮特有的區位、資源和生態三大優勢,搶抓國家政策機遇,重新調整和完善了發展思路,通過實施『四大戰略』來推動經濟社會更大更好更快發展。
一是培育資源型產業優勢,實施項目建設富縣戰略。充分利用礦產、水利、水電等資源優勢,加快資源深度開發,構建以礦產和能源開發為主導的新型工業體系,建設一批投資大、效益好、牽動力強的產業龍頭項目。搞好項目庫建設。論證儲備前期項目120個以上,確保批復立項達到80個以上,爭取國家和省投資項目50個,實現固定資產投資5.4億元以上。積極推進在建和新建項目。以建設遜克經濟開發區內的工業園區為平臺,全力抓好10個新開工項目和14個續建項目。重點推進翠宏山鐵多金屬礦、東安岩金礦、霍吉河金多金屬礦和高松山岩金礦開發建設。確保東安岩金礦開工建設。確保茅寶溝鐵鉬礦、富強岩金礦、阿廷河鐵礦、翠北鐵礦、庫源鐵礦和德源化工硅有限公司太陽能電池多晶硅材料項目開工生產。突出抓好能源項目建設。抓緊完成新鄂水電站、烏二水電站建設的前期准備工作。確保投資5億元的風電項目開工建設。全力支持總投資超億元的9個電力新建項目開工建設,確保孫吳至寶山220千伏輸變電項目年內完工。以項目促進招商。嚴格實行領導掛帥、專班跟蹤和協調服務包保責任制,優化招商引資環境,建立常態化、持續性工作格局,確保項目引得進、留得住,早建成、快見效。
二是搶抓國家政策有利契機,實施現代農業強縣戰略。圍繞挖掘230多萬畝耕地和50萬畝可墾荒原的產力,搶抓國家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政策機遇和全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契機,堅持『優化結構、提高單產、降低成本、改善品質、增加效益』發展思路,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糧食播種面積達到230萬畝,糧食總產實現20萬噸。高油、高蛋白大豆達到120萬畝,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達到120萬畝。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大力發展以五味子和人參栽培為主的林產經濟,推進規模化經營和產業化發展。發展特色養殖,建立江魚養殖產業帶。繼續抓好對俄農業合作,境外農業開發達到11.5萬畝。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規劃,整合支農資金,綜合實施農業基礎建設項目。投資3600萬元,打造10個精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土地整理項目2個。爭取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650萬元,拉動農民機械更新投資2100萬元。深化農村各項改革。發展農村保險事業,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參保面積20萬畝。有序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土地流轉面積完成37萬畝。推廣土地連片種植和規模經營,連片種植面積115萬畝,規模經營面積34萬畝。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以改善農村民生為重點,繼續加大對農村基礎條件的投入。硬化農村公路120公裡,解決農民出行難的問題。解決10個村4500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建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8個『農家書屋』。完成秸稈固化項目2個,沼氣建設項目達到1000戶。
三是推進對俄經貿科技合作戰略昇級,實施旅貿牽動興縣戰略。充分發揮對俄口岸優勢和節點作用,擴總量,優結構,抓主體,促合作。深化對俄經貿合作。支持現有企業做大做強,引進更多有實力的外經貿企業。進一步調整貿易結構,提高自營產品出口比重,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擴大機電產品、建材和地產品出口,增加木材、化工、礦產品等商品進口。口岸過貨量達到1.2萬噸。不斷優化通關環境。完善口岸基礎設施,擴建口岸碼頭150延長米,新建客貨聯檢大廳4000平方米。落實好邊民互市貿易商品免稅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俄羅斯公民入境消費。加快推進旅游業發展。整合電站群、白樺林、石海、達紫香、漂流、景觀礦山等旅游資源,實現與五大連池、黑河等知名旅游線路有效對接,融入黑龍江北部黃金旅游帶。重點開發漂流、鄂鄉民俗風情游、霧?、邊境游四大品牌。借助黑河啟動異地辦照試點契機,加強宣傳推介,拓展出境旅游市場。
四是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實施生態保護立縣戰略。為發揮森林覆蓋率高、草原濕地廣布、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生態優勢,確保資源科學開發永續利用,按照『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因地制宜』原則,培育和發展生態主導型經濟。加大森林資源保護力度。加強森防基礎建設,加強重點火險區綜合治理,增強防火撲救能力,確保不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加強退耕還林、還草工作,推進國土綠化步伐,力爭完成人工造林1.77萬畝、重點公益林4700畝。強化耕地保護工作。加快推進土地開發整理和國土防護工程,抓好水土流失和中小河流域治理。完成土地整理項目2615公頃,總投資3726萬元,新增耕地262公頃。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加快沃土工程實施步伐,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規模,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加強礦山企業監控。加強在建礦山技術改造,完成翠宏山鐵多金屬礦、茅寶溝鐵鉬礦尾礦庫改造工程。建立礦山地質環境評價制度,嚴格落實生態恢復責任。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淘汰落後產能,整治環保不達標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