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綏化實施農業開發試驗區十項重點工程保經濟持續發展
2009-06-07 18:44:24 來源:東北網  作者:邵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綏化市委書記胡世英

  東北網6月7訊:題:綏化實施農業開發試驗區十項重點工程保經濟持續發展

  記者邵奇

  綏化市農業人口419萬,佔全省農業人口的22.7%;耕地面積2500萬畝,佔松嫩平原總面積29.8%。2008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了216.5億斤。畜禽總量、綠色經濟總量佔全省的1/4。無論是現在,還是今後一段相當長時期,綏化的發展優勢在農業,潛力也在農業。

  綏化市委書記胡世英介紹說,省委確定實施兩大平原農業開發綜合試驗區的決策,是一項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意義十分重大。特別是對我們綏化這個農業大市來說,把10個縣(市、區)全部納入試驗區的核心區,更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綏化市在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把推進『兩區』建設、實現科學發展作為主題,按照省委《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和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市委二屆三次全會通過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規劃》,制定了《全市農業綜合開發實驗區和重點工程建設實施方案》,全面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十項重點建設工程。

  糧食產能提昇工程

  按照實現糧食產能240億斤的目標,加強農業生產的標准化建設。抓好重大水利工程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今年全市增打抗旱水源井6420眼,改善水田井補灌能力90.6萬畝,旱田灌溉能力達到450萬畝。目前,該市已新打抗旱井2825眼,維修機電井7900眼,大小機電井配套率達到100%,還計劃新打3595眼。

  鼓勵支持農民、農機大戶、企業、社會自然人投入農機化,重點提高大型機械深松整地、三大作物機械收獲、水稻機械插秧水平;推廣三大作物全程機械化技術;抓好農機安全管理。2009年,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1.5%,推廣三大作物農機化新技術550萬畝。

  農業產業化昇級工程

  圍繞資源、區位、產業基礎和存量資產等優勢,采取會展招商和定點招商等多種方式,著力引進一批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圍繞玉米加工、水稻加工、大豆加工、乳制品加工、畜禽加工等形成一批龍頭企業,創出一批知名品牌。

  大力推進綠色食品產業化經營,扶持和培育綠色食品龍頭生產企業。緊緊圍繞服務農區工業化示范區建設戰略,每年引進投資億元以上農業加工項目2個以上;5000萬?1億元項目3個以上;1000萬?5000萬元項目10個以上,合同引進資金5億元,資金到位率50%以上。

  畜牧水產建設工程

  實施1300萬頭生豬和150萬噸鮮奶工程,加快發展飼草飼料和飼料工業生產。2009年,綏化市奶牛存欄40萬頭,生豬、羊、禽飼養量分別達到1250萬頭、285萬只、8500萬只,同比分別增長10%、22%、5%、5%;肉、奶、蛋總產量達到198萬噸,畜牧業產值和增加值分別達到120億元和7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1%和13.6%。

  農業經營體制創新工程

  引導更多的農民參加農民專業協會、農產品行業協會、農民股份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聯合體,引導更多的組織和能人帶頭領辦、創辦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同時,今年全市建立縣級配送中心20個、鄉鎮超市190個、村級農家店1900個。加快連鎖經營中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電子網絡平臺建設,形成規范高效的管理體系。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今年落實全市農村公路建設計劃1339公裡,總投資4.7億元,力爭完成3000公裡,計劃用兩年時間全部完成農村公路建設任務。5年內,建設3萬人以上規模的小城鎮10個,在全市形成150個布局合理、特色明顯、經濟發達、帶動效應好的中心鄉鎮。

  完善各縣(市)區農貿綜合批發市場服務功能,建設改造一批布局合理、專業性強、功能健全的優質農副產品批發大市場。

  公共服務支農工程

  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保證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增長幅度高於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增加農村基礎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和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健全農業補貼制度,落實好國家惠農補貼政策。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組建市級擔保公司,培育農村擔保組織,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探索有效抵押擔保的形式和方法。鼓勵支持多種金融主體進入農村市場,加快形成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的農村金融體系。

  民生保障工程

  抓好被征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政策的落實,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審核制度,擴大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覆蓋面;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建立維權工作的長效機制。大力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

  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工程

  深入實施以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和基層文化陣地工程建設、農家書屋建設為主的三大文化惠民工程。繼續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加快普及農村高中階段教育,重點加快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並逐步實行免費。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健全城鄉教師交流機制,繼續選派城市教師下鄉支教。全面加強縣、鄉、村三級衛生網絡的建設和管理及農村疾控隊伍和鄉村疾病控制網絡建設。

  文明鄉村建設工程

  推進農村依法治理,健全農村調解工作機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進農村警務建設,建立農村應急管理機制。動員廣大農村團員青年加入青年志願者隊伍。以開展『農家女大講堂』活動為載體,對農村婦女開展政策、技能、創業就業、禮儀等全方位培訓,拓寬農村婦女增收致富渠道,構築農村婦女維權網絡,加強農村婦代會建設,加大農村女黨員培養力度。

  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程

  突出抓好鄉村班子自身建設,積極探索擴大基層民主多種實現形式,積極鼓勵機關乾部、大學生到鄉村任職,積極推進從優秀村乾部中考錄鄉鎮機關公務員、選拔鄉鎮領導乾部工作。加強農業領導乾部隊伍建設。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