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重走黃金路再尋古驛站采訪之英雄的三合戰斗村
2009-06-21 23:03:19 來源:東北網  作者:馬士和 龐偉建 常擎旗 田澍良 李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吳八老島 東北網記者李富?攝

  東北網6月21日訊(大興安嶺日報記者馬士和 龐偉建 常擎旗 田澍良 東北網記者李富?)在距呼瑪縣鷗浦鄉十分遙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山村遠近聞名,這就是三合村。看著這個貌不出眾的小山村,誰能想到,1958年第二次開發建設時,這裡曾是十萬官兵的登陸地;誰又會想到,這樣一個小山村,卻會有過驚心動魄的戰斗經歷。

  三合村位於黑龍江上游413公裡處左岸,現有村民67戶。民國三年,這裡曾經設立過一家字號為『三合客棧』的店鋪,三合村的村名便由此而來。民國四年至五年時,這裡發展成為村屯。早年間,三合村居民過著耕種漁獵的生活,春夏打漁、種莊稼,漫長的冬季則以狩獵為業;如今,三合村居民則以農業為主,春種、夏鋤、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主要種植大豆和小麥。

  當年,大興安嶺第二次開發時,由於陸地不通火車,所以,這裡是由黑河至大興安嶺腹地的唯一的登陸點。數萬開發大軍,都是經由這裡運至塔河、新林等地,開始了建設興安的奮戰。

  三合村西側的江中有一個吳八老島,與斜對岸的俄羅斯卡裡諾夫卡村隔江相望,雞犬之聲相聞。解放後,由於中蘇友好,我國很長一段時間未設立邊防。有邊無防的狀況,使前蘇聯大國沙文主義在中蘇邊境不斷滋長。在我方暫停登島生產的時期內,對岸卡裡諾夫卡的蘇方村民也登島放牧、打馬草,蘇邊防軍常登島巡邏。50年代末期,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大論戰惡化了中蘇關系,蘇方單方宣布吳八老島屬於他們所有,中蘇雙方對包括吳八老島在內的黑龍江、烏蘇裡江中的許多島嶼歸屬發生爭議,簡稱爭議島。到了文化大革命開始,中蘇邊境斗爭日益激烈,三合村由此變為反修前線。

  為了保衛祖國領土完整,維護我主權尊嚴,1967年7月末,呼瑪縣選派部分知青來三合村支援登島斗爭。60年代末期,陸續有齊齊哈爾、上海等地的196名知識青年,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號召,來此插隊落戶。在當地黨和政府的組織領導下,廣大知青滿懷保衛祖國、廣闊天地煉紅心的壯志豪情,依靠老百姓,同邊防部隊密切配合,屯墾戍邊十餘載,用青春、熱血和艱苦勞動,保衛祖國邊疆,改變了三合村的落後面貌,培育了一批新人,塑造了熱愛邊疆、不怕艱苦、勇於戰斗,團結開拓的戰斗村精神。

新聞采訪團在吳八老島合影 東北網記者李富?
  在軍民同建戰斗村、蘇軍開槍打死我方巡邏戰士後,蘇軍日夜隔江向島上、村頭、西山射擊,封鎖進村的公路,一時間,三合村充滿了戰爭將至的氣味。為了保衛祖國、保衛家鄉,以實際行動落實毛主席提出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和『准備打仗』的指示,三合村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戰斗村建設。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吳八老島邊境斗爭,在三合村建立了051、052兩個前指,急調部分野戰部隊進駐一線,緊急修築了通往江邊的公路,在島上構築了水泥工事和防炮洞。同時武裝了群眾,從沈陽軍區發來兩個正規連隊的全部武器裝備,下發給三合、呼瑪兩個民兵連。兩支具有初、高中文化,年輕活躍的民兵連,按解放軍的建制組建起來,戰斗力甚至不比部隊差。知青們還統一參加前指組織的戰備教育大會,走路列隊,開會拉歌,紀律嚴明,士氣振奮。民兵們按統一部署,晝夜挖地道,修交通壕、建防炮洞。沿村子江邊、直至南山、西山。全部挖通交通壕,關鍵地段構築了連環地堡和大小不同的掩體、無後坐力炮陣地。村內房屋底下地道成網,上下聯通,打防齊備。

  在那時,知青民兵們忘記了勞累,日夜兩班倒,挖土、上山伐木,修築工事,站崗巡邏,忙中有序,一人當幾人用。盡管當年的努力缺乏科學性,所築工事極為簡陋,但當地民兵們沒有坐等而是認真地做了打仗的積極准備,以自身的實際行動表現了中華民族抗擊外敵入侵的優良傳統。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三合村的民兵們配合解放軍共同戰斗,把三合村建成了一個有武裝力量、有戰斗工事、有統一指揮的戰斗村。據不完全統計,共修築交通壕115延長米、建掩體131個、防炮洞22個、挖地道500延長米。由於三合村處於中蘇邊界斗爭焦點之一的特殊位置,使他們在准備打仗方面走在了前面,戰斗村的經驗曾被中央軍委批轉推廣。

  在嚴酷的對敵斗爭中,在實實在在的槍林彈雨下,三合村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被中央軍委授予『三合戰斗村』的光榮稱號。從此,名不見經傳的小小三合村揚名東北各地。三合民兵連也被樹為沈陽軍區、黑龍江省軍區先進民兵集體,榮立集體三等功。

  今天,我們站到三合村江邊,久久地凝望,心中感慨萬分。

  山村雖然依舊那般弱小,卻是古老而又充滿傳奇。這是一片當年父輩為著建設大興安嶺進發時的登陸地,更是人們為著維護祖國尊嚴與和平而抗爭、付出過生命和鮮血的熱土。歷經幾十年的滄桑,這裡仍然還是那樣幽靜和沈寂。為此,我們要呼喚更多的人們,為著這樣的革命老區,多盡一些綿薄之力。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