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1日訊(大興安嶺日報記者馬士和 龐偉建 常擎旗 田澍良東北網記者李富?)早在1906年就以其倭西門卡倫形式設立起來的鷗浦鄉,百餘年來,見證著清朝、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時代更替;經歷過被日寇欺辱、被土匪襲擊的動蕩;抗擊了中蘇軍事衝突中蘇軍的覷覦和入侵;如今,這裡英雄的人民正意氣風發地奔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路上。
小小鷗浦鄉的百年發展史,在真切地展示著中華兒女在列強面前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展示著英雄的人民為著保衛祖國不畏強暴的豪情壯舉;也演繹著在發展縣域經濟過程中無數波瀾壯闊的動人故事。
鷗浦鄉原名倭西門,又稱鄂西門,因倭西門常有成群鷗鳥飛落棲息而得名。鄉內地勢西高東低,多為山地、丘陵,一面靠山,三面環水;黑龍江沿岸分布著小平原,有林地114113公頃。天然草場有18667公頃。礦物資源蘊藏以黃金和煤炭最為豐富。主要山峰6座、河流16條、島嶼16個,著名的吳八老島就在三合村黑龍江中距岸200米處。
清光緒32年(1906年),清政府在沿江設置卡倫,倭西門卡倫設在黑龍江中老街基島上。1914年7月1日,設呼瑪縣屬倭西門縣佐。1929年4月6日,黑龍江省政府令,倭西門縣佐從呼瑪縣劃出改為鷗浦設治局。同日,黑龍江省政府復訓令,將鷗浦設治局改昇為鷗浦縣為丁等縣,倭西門村改為鷗浦村。
鷗浦設縣後,管轄察哈彥、依西肯、安乾卡。東部邊界沿黑龍江南至興勝口、北至今漠河縣的馬倫,全長250多公裡,面積8498平方公裡。1934年,日本侵略者佔領鷗浦後為防止鷗浦縣人民被蘇聯『赤化』,遂於1936年(偽康德3年)強迫鷗浦縣城棄址遷移至下地營子(今鷗浦村)。
![]() |
蔡秀芝 東北網記者李富?攝 |
在這個鄉裡,我們見到了已經79歲、有著俄羅斯血統的蔡秀芝老大娘。這位跨越世紀的老人,雖然臉上布滿滄桑,眼睛已經暗淡無光,但對當年的事情記得還是那樣地清晰。她給我們講述起了鷗浦當年的浮華與沈寂。
在她的引領下,我們仿佛看到了當年這裡曾經有過8街9巷,修築過的中心街廣場;也仿佛看到了那時這裡的一簇松林壇,還有那移植而來三四米高的蒼松翠柏;在這樣的一個小鎮裡,商店、學校應有盡有;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這裡遭受了兵災匪禍,鎮容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破壞,鎮容從此蕭條寂寞,到處蒿草叢生。
鷗浦縣解放後,這裡設立了鷗浦區; 1985年1月1日,省政府批准建立白銀納鄂倫春族鄉,鷗浦鄉址遷回鷗浦村。
1969年,三合村軍民抗擊蘇聯軍隊的武裝挑釁,在保衛吳八老島的戰斗中表現英勇頑強,被中央軍委授予『戰斗村』光榮稱號。
1983年起,全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2001年起,鷗浦鄉從實際出發,制定了『調整經濟結構為主,重農興牧,發展私營,拓寬市場,培植財源,改善信息、交通為主』的經濟發展思路,進一步振興鄉域經濟,造福全鄉人民。調整全鄉種植結構,壓縮傳統作物播種面積,增加經濟作物面積,擴大西瓜、向日葵面積,推廣寒地花生、地瓜,種植中草藥,山野菜,使其佔總播種面積的30%以上。如今,這個鄉除發展農業以外,還充分利用天然草場優勢,全力推進以絨山羊養殖為主的畜牧業。
在與老人的交談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老人對家鄉的眷戀,也同時感受到了對家鄉經濟建設要大發展、快發展的熱切盼望。鷗浦鄉雖然是呼瑪縣的主要農業產區之一,但因為這裡地處邊境,交通閉塞,屬於『老、邊、窮』鄉鎮。目前,這裡的工農業基礎薄弱,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如今,這裡甚至還沒有長電,只靠自己的小電機發上一二個小時的電,什麼電器都不能使用。
當老人聽到陪同我們采訪的當地領導說,這裡很快就會通上國電時,她興奮的淚花似乎就要流了下來。據說,這裡已是呼瑪最後一個沒有電的鄉村了,這裡的百姓曾為保衛祖國默默地做著犧牲和奉獻。可是,他們卻還要連最普通的生活條件都得不到。
是啊!為著全國還有許多的這樣農民,我們應該努力將經濟建設提速,讓他們能夠與先進省區一樣,早日享受到社會主義的小康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