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記者正在等待渡過額木爾河。 大興安嶺日報 夏明晶 劉迪攝 |
東北網6月30日訊 (大興安嶺日報記者 馬士和 龐偉建 常擎旗 田澍良 劉超宇 東北網記者 李富?) 『重走黃金路再尋古驛站』采訪團繼續在漠河縣興安鎮為尋找古驛路第二十五站進行深入采訪。據史志記載,這裡是清朝初期為雅克薩之戰開闢的古驛路終點,因而在歷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為了尋訪第二十五站之原址,本報記者今天兵分兩路,分別到興安鎮的第二十五站村原址進行了實地尋訪。同時,對采訪了鎮內其它各村。
第二十五站村的原址距第二十五站新村大約10公裡左右,在額木爾河下游的南岸,現有耕地4500畝。據村長謝文修介紹,這個村的原址由於河水經常淹沒土地,水質也存在一定問題,長期飲水會導致農民患上大骨節病,因此並不能安居樂業。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這裡的50餘戶居民於1989年和1990年分兩次進行整體搬遷。從那以後,這裡的農民每年種地時去原址生產作業,其它時間即可在建在興安鎮內的新村生活即可。如今,這裡的農民人均年收入可達4000餘元,生活相對安定富足。上午,采訪團的部分記者擺渡通過了水流湍急的額木爾河,登上第二十五站村原址,對黃金之路第二十五站的遺跡進行探尋。一路記者在興安鎮人大主任鞏繁富的帶領下,采訪了已經70歲有餘、曾任過多年村長、黨支部書記的宋兆龍,他向記者講述了這個村的歷史變遷,並對古驛站講了一些老輩中流傳的故事。但他說,這裡並沒有人能夠確認遺址的准確位置。
另一路記者在鎮長鄭建民的引導下,來到了位於第二十五站原址西南側的馮景發的家裡。馮家是於13年前來到這裡安家落戶的。這些年來,靠著黨的富民政策和鎮政府的關心,全家人辛苦耕作,如今已經有了40餘?耕地,並且購買了大型農機具,正頗有信心地大步奔富路。聽說記者在尋找黃金之路的第二十五站原址,老馮和他的兒子說,還是在剛來安家時,他們因要尋找舊房架子的釘子,曾看到東面大約兩公裡處,有一處地窨子。認真查看後,發現附近的林地內似乎有一條道影,樹木都明顯比別處的樹木細,能判斷出此處樹木應是後成長起來,縱向看來,好像能看出車轍印的痕跡。後來他們還在該地發掘出了一只大鐵鍋,這鍋的造型及厚度都與現在家用的鐵鍋大有不同。其鍋特別厚重,兩個人勉強抬出來。因為不知能有什麼用處,去年被他們賣了廢鐵。如今,他們纔覺得那可能是古驛站遺留的物品。據老馮和他兒子說,這裡如今的別名叫上站,在這西面兩公裡遠的地方,還有中站,再有兩公裡左右的地方,還有叫下站的地方。據說,這裡因為古時的第二十五站,就分成了上站、中站、下站。因此,這個名字就延續了下來。
因為馮家父子所指的地方如今水勢太大,無法進人,所以此行只能留有疑問,但相信他們所說的很有考察價值。但願將來有機會再來彌補這次的遺憾。
在興安鎮內,本報記者分別采訪了古城村和大河西村的農民,並進入他們的家中,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感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給農民帶來的生活變化。
記者們還對清朝末年黃金之路延伸至三十三站的首站——第二十六站進行了尋訪。這裡的遺跡只有一棟破爛的木刻楞房子,但距此大約200米處,幾年前修建的一座大院裡,駐守著阿木爾林業局的防火中隊。防火之餘,他們在這裡養火鳥、野雞,魚類,還打算養殖更多的畜禽,並開展了漂流等旅游項目。在此處不遠,還能見到當年知青們在這裡建成的苗圃,約兩公頃的面積內,如今已長滿了郁郁蔥蔥的樟子松,成了古驛路上一道新的亮麗的風景線。采訪團將在明日向第二十七站進發,繼續新的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