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既是取水地又是『地標』 水樓子有望成文物
2009-07-11 09:11:00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孫瑾瑤 趙猛 劉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11日訊 在老太平,過去一提『水樓子』、『大合社』,所有人都明白是說哪裡,如今『大合社』已被家樂福替代,『水樓子』卻永遠消失了。當年老太平改造拆除『水樓子』時,很多搬離老太平的市民匆匆趕來和『水樓子』合影。相隔20多年,道裡區安寧街、安德街、安國街及周邊居民,還習慣著『水樓子』稱呼……據市文物管理站統計,哈爾濱市最多時曾有10餘個『水樓子』,現在還有5個,他們准備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把『水樓子』申報上去。日前,記者探訪了哈爾濱市現存的一些『水樓子』。

  父女兩代守樓人

  據市文管站文物管理部主任畢叢良介紹,哈爾濱的『水樓子』最早是消防用水塔,後兼具民用供水功能。第一座『水樓子』用於中東鐵路消防,後來想長期佔領哈爾濱的日本侵略者也蓋了些『水樓子』,主要功能也是用於消防。當時,全市各區至少有一座『水樓子』,一些居民密集區,後來還添置了『水樓子』。

  8日上午,在道外區南十二道街,記者找到了一處兩層『水樓子』。這是座『歐式建築』,高約8米,直徑約3米,為磚混結構,主體建築平面呈八角形,一層牆體上設有矩形窗戶。走進『水樓子』記者見到,舉架近3.5米的上層放了個大水箱。『水樓子』下去2米多是用於引水的水井。

  據『水樓子』現在的主人張女士介紹,他們家從父輩開始就一直居住在這『水樓子』裡,1956年她就出生在這裡。她曾聽父親說,這『水樓子』是建國前由哈工大教授和俄國人共同設計建成的。1949年,張女士的父親22歲,在當時的哈爾濱消防大隊擔任消防員,全家搬進了這個『水樓子』,成了守樓人。『水樓子』裡的水箱能儲18噸水,主要為消防車加水服務,周邊有火警,消防車會排隊來接水,張女士一家作為守樓人對消防車警笛聲十分敏感。

  曾是地標建築

  南崗區革新街與光芒街交口處的『水樓子』至今仍十分搶眼,這座毗鄰市民廣場的『水樓子』,如今已成了熟食店。『水樓子』一層雖然已被改建,但鋸齒形牆垛和牆垛下瘦長的半圓額窗,仍能讓人感覺到整個建築極具雕塑感。『水樓子』內部的三層旋轉樓梯粉刷一新,走上二層,記者看到內部也已改為民居,廚房、臥室等非常齊全。

  78歲的張大爺家住這座『水樓子』附近,據他講,上世紀40年代,這座水樓子是附近居民唯一取水地,在當年居民心中有很高地位。別看這座『水樓子』建築面積纔50平方米左右,卻是革新街的重要地標,當年朋友碰頭、戀人約會,一准約在『革新街水樓子』見面,沒有走錯地方的。至今,還經常有俄羅斯游客專程來『水樓子』前拍照留念,據他們說,這『水樓子』在他們家鄉也不多見了。

  據畢叢良介紹,上世紀初一直到80年代初,因哈爾濱市的供水管線沒有覆蓋市區,老道外、老太平、老香坊的『水樓子』成了當地居民唯一取水地。當時,幾乎家家備水桶、扁擔、水缸,一分錢一桶持續了很長時間。去『水樓子』挑水,是兒女們孝敬老人的一種標杆。

  有望得到保護

  據市民們講,在老太平、道裡區,幾乎每個『水樓子』拆除時都引來一片嘆息,可見當地居民對『水樓子』感情之深。對於現存『水樓子』,市民們都希望能有效保護。

  據市城鄉規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對哈爾濱市現有的『水樓子』遺存非常重視,對具有歷史價值,不影響市政規劃、城市建設的『水樓子』將考慮保留。南崗區革新街、道外區南十二道街的『水樓子』,現已擬列入市第四批保護建築名單。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