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5日訊題:烏金地上描繪錦繡藍圖——大興安嶺地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巡禮
今年年初,在別人羡慕的眼光中,古蓮河煤礦職工領到手的工資又漲了二、三百元,而這,已是他們在近三年來第四次漲工資了。
煤礦黨委宣傳部蔡部長手中珍藏著幾張照片,照片上是位於煤礦采區經過治理後的月牙湖,湖畔有人在垂釣,湖心有人在泛舟,岸旁則是鮮花盛開,綠草如茵。乍看,這兩件事情也許沒什麼聯系,但卻反映了古蓮河煤礦人傾注一生的夢想。這個夢想凝煉起來就是四個字——『科學發展』,展開來說,就是讓職工收入提高、生活幸福,讓企業效益攀昇、持續發展。
怎樣纔能踐行好科學發展觀?古蓮河煤礦也許拿不出豪言壯語來一一作答,但三年累計實現產值8.1億元,實際上繳利稅2.9億元,今年僅上半年就銷售原煤168.7萬噸,上繳利稅1.1億、比去年同期增長83%,足以證明企業的巨大成就,再翻開這個企業的發展史,字裡行間也處處能找到閃光的答案。
為職工群眾主張權益
2005年以前,由於受煤炭市場和體制機制的影響,古蓮河煤礦發展緩慢,職工累計22個月不開工資,生活陷入困境。一段時間裡,原煤價格一路飆昇,不法分子受利益驅使,成幫結隊偷拉私運原煤,濫采亂挖、猖獗至極,一些乾部職工也參與其中,老百姓更是敢怒不敢言。企業弱小如此,職工利益誰來主張?2005年底,在地委、行署的運籌帷幄下,煤礦現任領導班子到任,黨委書記於振山、礦長彭彥武發動了『多換思想少換人、不換思想就換人』的主題教育活動,一股浩然正氣在霍拉河盆地昇騰。礦領導班子成員24小時輪流值班,圍追堵截盜煤分子,短短時間裡,抓獲盜運原煤車輛19臺,挽回經濟損失78萬元,沒收盜煤分子串運隱藏的原煤3400餘噸。礦黨政一班人頂住壓力,解除了足以使企業每年損失上億元的兩份采礦生產合同,取締了沒有采礦資質的隊伍5支,取消了個體礦井自銷權和坑口地銷,所有生產的原煤全部進入煤礦貨場,實現了統一規劃、統一生產、統一銷售、統一管理的『四統一』模式。終於,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結束,煤礦改變了支離破碎的局面,重新成為維護職工群眾權益的當家人。
調動職工助推企業發展
企業的發展不能再重走老路了,那麼,新路的朝向在哪裡?煤礦黨政班子經過反復研究,決定當務之急要擴大生產能力,完善管理機制,實現煤炭主業的騰飛。由於開發小礦井回采率低,浪費資源嚴重,礦裡確定了『大露天,小井工』的生產模式,著手改擴建露天煤礦,新建選煤廠,上馬大型機械設備,使生產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時投資改建鐵路專用線,擴建貯煤場,打破了原煤產品換裝外運能力受限的瓶頸,一番大手筆運做為企業發展創造了更大空間。
科學發展理念告訴我們,人是企業發展最主要的因素,古蓮河煤礦更看重這一點。近年來,礦裡結合實際實行了全員『捆綁式』經營模式,即根據定額將成本、費用、各項消耗進行分解,定崗、定人、定責,在企業內部模擬市場化運做,工資、獎金分配與崗位績效掛鉤,與企業效益、科技創新掛鉤。新的管理制度一經推出,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空前高漲, 2008年,煤礦實現銷售收入3.84億元,而2005年僅為9810萬元;2008年,煤礦上繳利稅1.32億元,直接拉動了大興安嶺地區經濟增長0.8個百分點,為全區財政收首次突破3億大關做了突出貢獻,而2005年,這個企業還在虧損400餘萬元。
一樣的企業、一樣的職工,因為管理機制科學合理了,卻發生了前後不一樣的巨變。
發展成果與職工群眾共享
走近群山環繞中的古蓮小鎮,如果不是附近換裝站矗立著黑色煤堆,人們面對整潔乾淨的住宅小區、新穎別致的排排路燈、景色怡人的休閑廣場,誰也不會想到這裡是生產原煤的礦區。與小鎮上的任意一個人交談,他們都會帶著毫不掩飾的幸福感覺,說出許多煤礦的喜人變化。
三年來,煤礦經濟效益在不斷提高,職工群眾們成為直接的受益者。過去煤礦欠著職工的陳欠工資、白條工資、集資款、煤電補貼等達283萬元,欠繳職工養老金本金374.6萬元,如今已全部結清。在今年企業第四次為職工上漲工資後,煤礦職工月工資增加到1800元,人均年收入達到2.16萬元,與2005年相比,增加了1.3萬元。礦裡還先後投資上億元,落實了職工經濟適用住宅樓、上淨化水設備、建新鍋爐房、改善一線辦公條件、實現無塵作業、建立文化站、為職工免費體檢、加強棚戶區改造、改善職工就醫條件、硬化小區路面等30件民生大事,礦裡將發展成果與職工共享的舉措暖了人心,職工們個個心思上進,牽掛企業發展。煤礦紀檢乾部郝春霞驕傲地說,『我們這裡取消了樓區職工的物業管理費、衛生費和水費,平房職工每戶都發放用煤補貼,現在哪個地方有這麼好的條件啊。』首采區職工張懷建說,『如今,企業效益好了,工資高了,業餘文化生活也很豐富,我們心裡有了盼頭,工作乾勁也一天比一天足了!』
讓子孫後代捧上金飯碗
對於一個依靠資源吃飯的企業,這碗飯能吃多久,是遲早要考慮的現實。煤礦黨委書記於振山介紹,近年來,古蓮河煤礦始終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走好綠色開采之路,同時也把延長產業鏈、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儲備後續力量提前納入了日程。三年裡,煤礦對不符合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條件的12個采礦點實行了集中傾倒、覆土造田。堅持在露天開采區域進行回填復墾工作,現已完成總塌陷面積的30%,今年還將計劃投入資金260萬元,確保企業邊開采,邊回填。經過礦山環境綜合治理一期、二期工程後,共有82.5公頃的礦區面積得到治理,位於采區中心地帶的月牙湖曾經瀕臨枯竭,如今經過綜合治理,再現歐鷺成群,群鳥爭翔的自然美景。
隨著機械化、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企業湧現出大量富餘人員。為此,礦裡嘗試著多業並舉,利用井工采區開闢出森林豬飼養、月牙湖冷水養魚基地,利用礦區特有的泥炭土資源發展大棚蔬菜和花卉種植,既解決了職工二次就業,又增加了企業收入。在延長產業鏈上,煤礦正在籌建型煤加工廠,生產煤矸石,保證全區『以煤代木』工程需求。近期還將外出考察市場,探索利用剝離土層中的白砂岩與粉煤灰加工空心磚。今年,月牙湖旁永凍層采煤區地下冰雕博物館的建設得到了省裡的支持,如果這個項目落成,游客就能在夏天欣賞到北極冰雪世界的風情,這片烏金地上描繪出的錦繡藍圖將會再添上傳神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