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昆明7月31日電 (記者章利新、繆曉娟、楊躍萍)中國唯一純狩獵民族、被稱為『北半球漁獵民族活化石』的鄂倫春族,自上世紀末全部務農禁獵後,有望隨著文化保護區的實施重新拿起獵槍。
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曉春30日在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六屆大會專題會議上,提交了一份《關於建立鄂倫春狩獵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劉曉春對記者表示,狩獵文化生態保護區實施方案日前已獲黑河市愛輝區人民政府認可,相關工作已開始步入實施階段。『這將是中國漁獵民族的第一個文化生態保護區』。
鄂倫春族總人口只有8000左右,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紮蘭屯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的黑河市、遜克縣、呼瑪縣、嘉蔭縣等地。到20世紀末,整個民族全部『禁獵轉產』。
劉曉春在調查中發現,世居興安嶺深處的鄂倫春族人很懷念狩獵生活。有人抱怨,以前?子肉、駝鹿肉、野豬肉多得吃不完,冰櫃都放不下,魚也很多。1996年收繳獵槍後,一年難得吃一回肉。『曾經的興安嶺王者,如今已無用武之地。』劉曉春說。
據介紹,保護區具體位置設在黑龍江省黑河市西北部新生鄂倫春族鄉境內。這個鄉距離黑河市區76公裡,行政區域面積1700平方公裡,轄三個行政村,是鄂倫春族重要集聚地。
有統計顯示,當地95%的鄂倫春族乾部和群眾支持建立保護區。大部分村民認為,如果民族村還想有前途的話,最好建立保護區,他們不希望靠國家養著,那樣的活法沒有尊嚴。
『鄂倫春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狩獵,當鄂倫春族完全適應了農耕,在某種程度即意味著其傳統文化的消失。』劉曉春說,設立狩獵區,恢復鄂倫春族的狩獵業,並賦予其護林和防范偷獵者的職責,是保護區方案的核心內容。
中國社科院民族所研究員龍遠蔚認為,合理的狩獵及其狩獵規則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可並行不悖。關鍵是要制定科學的狩獵規則,以及對狩獵活動的有效監管。恢復鄂倫春族的狩獵,使鄂倫春居民的狩獵與護林行為相結合,應該說總體上是合理的,至少比簡單的禁獵更合理。
根據保護區方案,將以新生鄂倫春族鄉為中心建立生態保護圈,扶持鄂倫春族作為狩獵民族參與到國家生態保護戰略中;對原始森林和天然次生林實行全面禁伐;制訂限制土地、礦產等開發政策;收集資料建立數據庫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和傳習所等。
在保護區內,鄂倫春族語言、服飾、村落布局、民居建築、生產方式、風俗習慣、禮儀節慶、民間藝術、手工藝等文化特征都將得到保護。
專家認為,鄂倫春狩獵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立,有利於興安嶺生態環境的保護,將為中國政府如何更好地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提供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具有現實可操作性,對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具有示范作用和借鑒作用。(完)(編輯: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