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6日訊 孫吳縣開展學習實踐活動中,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最重要的實際,以技能培訓為基礎,以多渠道轉移為手段,推動農村勞動力有序、穩定轉移,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
1、廣泛深入宣傳,提高農民勞務輸出意識。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化手段,多形式、多途徑開展引導性培訓,今年1?6月份,共培訓758人(次),舉辦農民工權益保護知識宣傳活動4次,勞務輸出成功典型事例座談會3次,為勞務輸出營造了良好的氛圍,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的勞務輸出意識。
2、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培訓基地建設。為方便農民參加培訓,進一步擴大培訓規模,把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作為農民工的培訓基地,投入5萬元資金,購買了電焊點接機、數控基礎機床、電子縫紉機、農機汽車駕駛維修器材;更新了部分計算機、點焊機等技能培訓設備,從根本上改善了培訓設備,同時精心配置師資力量,做到優化組合,進一步提昇了培訓的檔次。年初以來,共有296人參加了電焊、畜牧養殖、農機駕駛、縫紉、編織專業的技能性培訓,有289人培訓後實現了就業。
3、實行訂單培訓,做到培訓就業『一條龍』。廣泛采集用工信息,積極與用工單位和勞務輸出基地對接,實施訂單、定向培訓,使農民工能夠找到最適宜、最滿意的工作。今年上半年,先後與青島建築有限公司、哈爾濱利民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大連成達加工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實現對接,建立起了穩定的勞務輸出基地,並先後采集用工信息152條,與企業和公司簽訂了用工協議60餘份,用工2000人,使培訓的學員在就業上得到了保障,擴寬了農民工轉移就業的渠道,達到培訓就業『一條龍』。
4、完善工作機制,規范勞務輸出工作。培訓前,按照『以人為本,綜合培訓』原則,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方案。培訓中,針對農民工實際情況和各崗位的特點嚴格制定培訓計劃,培訓結業不搞一刀切,要求學員必須經考試合格單科結業後,再進行下一個科目學習。培訓後,注意跟蹤問效,確保參訓學員真正學到技術,順利就業。為每一位農村勞動力建立了個人信息檔案,2009年上半年共建立個人檔案29192份,詳細記錄個人基本情況、培訓情況、專業特長等內容,並按轉移方向和地域、個人專長、從事崗位等分類登記。同時將信息定時上傳到省勞動力轉移網,做到勞動力資源動態管理,實現勞動力資源共享。
5、發展非農經濟,活化勞務輸出形式。實施『四批』轉移戰略,即,就地吸納一批,各鄉鎮抓住本地特色、立足鄉村優勢,發展商飲服務業、交通運輸業、農產品加工業等吸納農村勞動力1123人;縣內就業一批,先後組織352名農民工到縣城基建工地務工,在通鄉、通村公路等新農村建設項目上,優先錄用培訓過的農民工,組織124名有技術的農民短期轉移打零工;鼓勵本地企業積極吸納一批,鼓勵縣內茂田、陽霖油脂、亞麻公司等企業,優先錄用農民工和返鄉農民工152人進廠就業。利用基地輸出一批,通過參加各種形式的勞務對接會、考察、電話、登門等多種方式與哈爾濱、北京、大連、山東等地的用工單位對接,向用工單位培訓輸出累計456名農村剩餘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