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綏化市以科學發展觀為引領 加快社區建設步伐
2009-08-06 15:43:05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6日訊 綏化市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緊緊抓住學習實踐活動的關鍵環節,采取行之有效措施加快社區建設步伐,創建和諧社區,共築美好家園。

  1、明確職責加強領導。按照『政事分開、政社分開、責權利配套』的原則,社區黨組織具體負責宣傳執行政策、決策重大問題、推進居民自治、聯系服務群眾、加強自身建設等項工作。社區居委會具體負責落實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民代表大會決定的重大事項,做好面向社區居民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協助政府有關部門及政府派出機構開展工作。社區綜合服務站具體負責就業再就業、城鄉低保、醫療保健、社會保險、計劃生育、司法援助、社會治安等管理服務工作,培育社區各類民間組織的發展。同時,不斷加強社區領導班子和乾部隊伍建設,配齊配強社區黨組織領導班子,加快社區乾部職業化、專業化步伐,把社區領導班子建設成為推動科學發展、服務居民群眾、維護社區穩定、創建美好家園的堅強領導集體。

  2、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各地不斷加大社區資金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社區資金保障機制,將社區辦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務場所納入城市建設整體規劃,切實解決社區基礎設施薄弱問題。肇東市投資近3000萬元建設了3個城區辦事處場所和13個新型社區,面積分別達到2800平米以上和480平米以上。在社區普遍設置了警務室、醫務室、居民服務大廳、文體活動室、圖書閱覽室、電教室、市民學校、社區黨校、室外健身廣場等場所,配齊配全了辦公、文體娛樂等設施。

  3、拓寬社區服務領域。積極開展面向社區各類困難群體和優撫對象的福利服務,面向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服務,面向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和社會保障的社會化服務。重點推進社區就業、保障、救助、醫療、文體、教育、治安、法律援助、環境治理、殘疾人康復、人口和計劃生育、社區流動人口等社區公共服務。綏棱縣各個社區協調駐區單位黨員乾部與社區24名貧困學生結成了幫扶對子,定期開展幫扶救助活動,先後為貧困學生解決資金和學習用品達2000多元;開展義診活動,為社區2000餘名群眾免費作B超、心電等檢查,發放價值3000多元的藥品,對437人貧困居民發放了醫療救助手冊,並針對社區內年老多病人員就醫不方便的現象,為1428人建立了居民健康檔案,定時組織醫護人員上門服務,免費體檢;積極對上申請,為5戶因火災致貧的居民解決修房資金1.78萬元,通過活動的開展,累計解決居民實際困難120多件次。

  4、落實社區服務優惠政策。貫徹落實國家、省出臺的有關社區服務各項優惠政策,優化社區服務環境。在社區辦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務場所的用水、用電、用熱和通信網絡等設施上給予優先優惠安裝,對符合條件的個體社區商業服務網點、非營利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便民利民服務網點、老年服務機構,給予相關政策性優惠。


 

  5、構築共建社區建設格局。組織、協調、指導駐社區單位參與支持社區建設,最大限度地實現人力、物力、財力和其他社會資源的優化整合利用。各社區普遍建立了警務室,駐社區民警把社區內的退休老黨員、義務工作者、治安員隊伍組織起來,組成義務巡邏隊,每日三次開展治安巡邏,維護社區治安,有效預防了各種案件的發生。各個社區還專門設置了信訪員,靠前解決群眾糾紛,上門化解群眾矛盾,保障了社區的安定團結,有效地促進了社區和諧。6、積極推動社會組織進社區。以服務社區和活躍社區生活為目的,積極支持和培育社會慈善組織、科普組織、群眾性文體組織和為老年人、殘疾人、困難群眾提供生活服務的各類社會組織,使其在城鄉社區建設中發揮整合、活動、承接、服務作用。開展了全市社會組織『十進社區』(社會組織進社區;媒體宣傳進社區;文化活動進社區;體育健身進社區;衛生保健進社區;法律援助進社區;科普教育進社區;信息服務進社區;志願者服務進社區;節水宣傳進社區)系列活動,進一步拓展了社會組織的服務功能,擴大社會組織的社會影響,在加強社會管理和完善公共服務方面發揮更加積極有效的作用。

  7、探索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在全省農村社區建設試點的基礎上,以農村建設管理示范縣為標准,逐步實現城鄉、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市場、社會管理一體化發展,形成以村黨支部為領導核心,村委會為村民自治組織,社區村民委員會為服務組織的農村社區建設新格局。

  8、發揮社區黨組織和黨員作用。在全市各個社區內深入開展了『三級聯創』活動,推進『五民型』社區黨建工作,創新黨員聯系服務群眾載體,加強對社區黨員領導乾部監督和社區廉政文化建設,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和黨員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北林區以改善社區環境為重點,積極發動駐區單位、黨員乾部開展了『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環境整治周活動,累計栽種榆樹1.5萬棵、種植花草75萬株、清除垃圾500多車、清理小廣告100多處、清理巷道78條共計1萬餘延長米,通過開展環境整治活動,社區的居住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通過切實加強社區建設,全市每個縣(市)區都至少建成了一處1000平方米,集公共服務和社會事務服務於一體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每個街道辦事處至少建成了一處500平方米,集就業、社保、救助、計生、司法等為一體的『一站式』社區服務中心;每個社區居委會至少建成了一處150?300平方米的綜合服務站;社區辦公用房自有率達到100%,300平方米的社區辦公用房達到50%,實現網絡化管理和服務的社區達到50%;全市建成精品社區20個,『五個好』社區黨組織達到40%以上,黨建工作示范社區10個,逐步實現了社區工作科學化管理、規范化運作、法制化監督、優質化服務、公眾化參與、社會化推進,設施完備、功能完善、管理有序、服務快捷、安全穩定、文明祥和的新社區已經形成規模。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