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8日訊 在學習實踐活動中,伊春市通過『建立三個基地,搭建兩個平臺,完善一個體系』,推動中小企業創業工作,有力推動了全市就業再就業工作和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堅持把握關鍵環節,建立創業培訓、實習、孵化『三基地』,形成抓創業的有效運行機制。一是建立創業培訓基地,提高創業者基本素質。以伊春技師學院和伊春林業學校為創業培訓主要基地,采用國際通用GYB(產生你的企業想法)、SYB(創辦你的企業)、IYB(改善你的企業)、EYB(擴大你的企業)四個模塊教學方式,重點培訓創業者和下崗失業人員。圍繞木材精深加工、生態旅游、特色種養與加工、冶金建材及礦產開發、綠色能源五大接續替代產業,重點開展小木制品、工藝畫、食用菌、養殖業等培訓,舉辦培訓班30期,培訓1765人,培訓合格率達93.5%,創業成功率為47.5%。伊春林業學校舉辦了『國際貿易與國際通用規則』等培訓班63期,培訓6065人,增強了創業者創業意識,提高了創業能力。二是建立創業實習基地,提高創業、就業率。選擇南岔信誠家具、友好柏成工藝品公司等10戶優勢特色企業作為創業實習基地,給予適當補貼,共組織2000餘人到基地開展技能實習。其中,有580人被實習企業留用,有246人創辦了企業,安置就業人員1680人。同時,有關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形成推動創業工作合力。市勞動保障部門建立了廚師、美發、計算機等29個再就業實習基地,培訓實習下崗失業人員5370人,並為其提供了實習補貼160萬元。目前,全市產值超500萬元的中小企業達315個。三是建立創業孵化基地,培育創業群體。確定了閑置資產型、產業集聚型、市場流通型、產業帶動型等8種類型的創業基地;采取優化創業環境、完善服務體系建設、培育創業主體等多項措施,重點為翠東、帶嶺、鐵力等創業基地培養扶持創業帶頭人,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有了較快發展。其中,翠東創業基地入駐企業104戶,從業人員4200人,安置下崗職工1600人,年營業收入實現27320萬元;帶嶺創業基地入駐企業35戶,從業人員2815人,年營業收入實現22843萬元;鐵力山特產品大市場創業基地入駐企業70戶,從業人員2159人,年營業收入實現5000餘萬元。創業孵化基地的建立,緩解了當地就業矛盾,加快了區域經濟發展。目前,全市建立創業基地共39個,投入基地建設資金達2500多萬元,新辦小企業717戶,安置就業人員10725人,有246戶新辦小企業已初具規模,收入超萬元的經營戶達2.3萬戶。
二、堅持以創新為動力,搭建小額貸款、融資擔保『兩平臺』,營造良好的創業發展環境。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和金融機構對重點中小企業幫扶責任制,努力為中小企業和創業者做好金融服務。把創業工作與發放下崗職工再就業小額貸款相結合,對有創業意願的下崗失業人員進行培訓、輔導、評估後,發放小額貸款,扶持其創業,目前已有2599人獲得5159萬元小額貸款作為創業啟動資金。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多方籌措資金為中小企業和創業者提供貸款擔保,先後為中小企業和創業者提供擔保貸款近2億元,為初創企業和創業者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
三、堅持轉變工作職能,完善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體系』,搭建政府與創業者之間的橋梁。一是出臺政策,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相繼出臺《市級領導與重點中小企業結對幫扶意見》、《利用國家開發銀行中小企業貸款管理行動指南》等。市工商局積極為初創企業和創業者辦理工商執照開綠色通道,為初創企業和創業者減免費用74.8萬元;市科技局開展『科技下鄉』活動,舉辦講座和培訓276場,參訓人員4227人次。全市上下形成了鼓勵創業、服務創業的良好氛圍,為創業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構建服務體系,為創業者提供專業化服務。成立了管理、融資、法律、信息等諮詢機構及行業協會。由市中小企業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牽頭,組建了各相關部門主管領導及大專院校教授、知名企業家專家組成的諮詢服務團,對創業培訓班進行為期6個月的跟蹤服務。成立了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初步構建完成了信息服務、融資指導、人纔培訓、創業指導、科技支持等五個服務體系,為創業者和初創企業提供了2000餘個創業服務項目。中心成立以來,共為748個創業者和其創辦的小企業提供相關服務,為創業者和初創企業減免費用210萬元。三是廣泛深入宣傳,為創業者鼓勁引路。樹立創業典型38個、創業明星124名,舉辦創業明星巡回演講135場。在廣播、電視、報紙上設立『創業者之歌』專題節目,廣泛宣傳其創業事跡,介紹其創業經驗,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常年利用伊春電視臺每周一、三、五、日的黃金時段,講解計算機知識、汽車修理、種養殖業技術等專業技能,收聽收看人數達28萬人次,為下崗失業人員轉變就業觀念、掌握創業技能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