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劉永坦——亮劍天下的雷達『帥纔』(下篇)
2009-09-01 15:36:52 來源: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8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1985年,劉永坦帶領他的課題組成員攻克關鍵技術。

  眾劍齊顯耀鋒芒

  回想自己從1998年新春伊始,冒著早春的寒流,奔赴坐落在渤海灣一個僻靜小海岸山腳下的雷達實驗站,與研制組的每個成員一一研究實測中的問題,親自察看和指點每一個細節和過程,劉永坦院士的聲調明顯高了起來,語速明顯快了許多。『由於新型雷達項目任務下達時打破了型號歷年常規的研制過程,由原來的初樣、正樣、設計定型、生產定型幾個階段一下子壓縮為兩步,正樣研制出來時即要達到設計定型,直接交付使用。因此,時間緊、任務重就顯得特別突出。』

  可是,從實驗場地搬到實際監測地,由於地域和環境的差異,又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和困難。各種各樣的電臺、廣播電臺、短波電臺、漁船,發出強大的電磁乾擾就是其中一個最大的難題。『一個一個研究,一個一個排除,可以說,這十年我們是在解決強大的電磁乾擾中成長的。』

  『這些家在哈爾濱的隊員,每一次去基地常常要乾兩三個月然後纔能回來休整幾天。這不,從今年春節過後,隊員們已經拋家捨業地在實驗場地呆了半年多了,』劉永坦說,『大家默默地用實際行動使自己的科研項目為國家的國防建設作貢獻。正因為我們的執著,纔會有源源不斷的科研項目壓下來,所以我們的隊員盡管清貧卻乾得有勁、覺得光榮。榮譽感是很大的動力。另外,到了現場看一看軍人們期待的目光,沒有人內心不被激勵,他們太希望趕快裝備海軍,強大我們的國防了……』

  在艱險和重任面前,一個人拔出劍是劍光一道,一個團隊亮出劍來則是劍華一片,這一片劍華,可以劈開一切困難!

  從2001年起,已經不再擔當所長、總指揮、總設計師的劉永坦院士,將接力棒傳遞到了年輕人手中。因為他不拘一格的用人機制,他的團隊不僅有8人破格晉昇教授、20多人晉昇副教授,同時還使團隊中兩位出色的青年教師分別榮獲了霍英東基金獎和光華基金一等獎,還有一位工作出色的青年教師被評為『航天十佳青年』和有突出貢獻的博士,而劉永坦自己也獲得了『雙院士』的崇高榮譽。作為我國目前僅有的30多位『雙院士』之一,劉永坦是黑龍江省唯一獲此殊榮的著名學者。

  作為電子工程研究所所長,劉永坦是成果卓著的雷達技術專家;作為系主任,劉永坦是善於把教學和科研緊密結合的教學領導者;作為教授,劉永坦更是一位善於教書育人的優秀教師。他在擔當繁重的科研任務和領導工作的情況下,還先後講授過專業數學、電子基礎等十餘門課程。他被師生盛贊為『航天科技之星』、『學府教學明星』。他1991年獲首屆光華科技基金特等獎,1992年、1993年被國家航空航天工業部評為『人纔培養先進個人』,1993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並獲人民教師獎章,1995年獲哈工大『伯樂獎』,1997年獲香港柏寧頓教育基金會『孺子牛金球獎』,2000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與此同時,劉永坦還身兼多職,除學校和兩院的職務外,又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防科工委精確制導組成員、國家863計劃308責任專家,還擔任中國電子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航天工業總公司二院兼職教授。

  這位肩負多重任務的學者,盡管工作千頭萬緒,但為國家培養高水平的人纔,仍是他經常關注的重點——作為哈工大這樣一所全國重點大學研究生院的院長,劉永坦還要考慮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體制的改革……

  『雷達發展得很早,跟我一樣,有七十多歲了。經過了二戰及其以後各時期的各種實戰演練,其功能已經很完善了。但它分各個頻段,我們研制的新型雷達所處的頻段開發得就比較晚,所以仍然可以說前路漫漫其修遠兮。「十一五」規劃中,我們有很多項的預研工作,就是繼續把這種體制的雷達做得更有效,更好地服務於我們海防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所以工作還是很繁重的……』

  看不到滾滾硝煙,聽不到震天鑼鼓,劉永坦卻始終有一種強烈的緊迫感、使命感。為了捍衛國家的尊嚴,埋首於耕耘、執著於理想的劉永坦院士和他的雷達團隊在馳騁四方的雷達國度中,用智慧征戰沙場,用堅定搏出了一條通往真理的大路。

  劉永坦鑽研的天地既闊亦深。他堅信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新型雷達技術將在未來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而他們在雷達領域也必將一如既往地艱苦跋涉、勇往直前!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