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雙鴨山於1956年5月25日建市,是肅慎民族和挹婁文化的發祥地,生態環境優良,資源富集,是黑龍江省唯一兼有大礦藏、大糧倉、大森林、大濕地、大界江等特色資源的城市,被譽為『挹婁古都,滿源故鄉,煤電之城,北國糧倉』。
地理位置。雙鴨山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完達山脈北部的安邦河畔,地理坐標為東經130°54′至131°46′,北緯46°20′至46°46′之間。東隔烏蘇裡江與俄羅斯比金市相望,南與虎林市、密山市、七臺河市、勃利縣相連,西與佳木斯市、樺南縣毗鄰,北與樺川縣、富錦市、同江市、撫遠縣接壤。雙鴨山市地處中高緯度,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地勢地貌。雙鴨山市的整體地貌屬於半山區,西南高,東北低,南部是綿延起伏的完達山脈,多山嶺縱橫期間;北部是三江平原,許多河流流經於此。轄區土地中林地8632平方公裡,佔38.3%;水域面積946平方公裡,佔4.2%;可耕地面積7181平方公裡,佔31.9%。
行政區劃。雙鴨山市現轄集賢、寶清、友誼、饒河4個縣和尖山、嶺東、四方臺、寶山4個區,共有40個鄉鎮、482個行政村;轄區內有11個國有煤礦、12個國營農場,總面積22036.2平方公裡,其中市區1558.8平方公裡。全市總人口150.5萬,市區人口50.1萬。市區距省會哈爾濱市430公裡,距佳木斯航空港80公裡。
自然資源。雙鴨山市是一座以煤炭、電力、鋼鐵、糧食為主的資源型、綜合性、區域性城市。大自然孕育了雙鴨山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肥沃的土地資源、森林資源、動植物資源和旅游資源。雙鴨山市煤炭儲量豐富,全市煤碳探明儲量117億噸,居全省首位,精查儲量25億噸,年開采優質原煤2100多萬噸,且煤炭資源勘探程度高,儲量大,煤層貯存穩定,極具開發價值。屬低磷、低硫、中低灰分、高發熱量的優質煉焦配煤和優質動力用煤。雙鴨山煤炭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
其它資源有全省唯一的大型磁鐵礦以及黃金、石墨、白鎢、大理石、石灰石等;以松、樺、楊等天然林為主的森林面積8632平方公裡,活立木儲量1150萬立方米。草原植被以大小葉樟、五花草等為主,為牧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天然牧場。45萬畝七星河葦塘,是黑龍江省三大蘆葦基地。山參、刺五加、山葡萄、彌猴桃等野生植物和中草藥十分豐富。雙鴨山的國家一類客貨口岸-饒河口岸,年過鏡人數可達50萬人次,過貨能力100萬噸。
旅游資源。雙鴨山有豐富而獨特的旅游資源,有古樹參天、風光秀麗的北秀公園、東湖公園、青山旅游區;有聞名全國的黑龍江完達山國家森林公園、喀爾喀玄武岩石林地質公園、七星河濕地、珍寶島、蛤蟆通水庫、大頂子山、雁窩島、東北抗聯遺址七星峰、漢魏時期遺址鳳林古城等;有新近考古發現的距今約2000年的鳳林古城,還有生活在烏蘇裡江畔的赫哲族人村落。2009年年底前將開通哈爾濱─雙鴨山─饒河(中國)─波克羅夫卡(俄羅斯)─比金─哈巴羅夫斯克國際道路客貨運輸線路。這裡風情各異,景物清新,即可登高暢懷,又可覓蹤尋古,令人神思遐想,流連忘返。
二、六十年經濟社會發展新成就
五十三年來,全市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齊心協力,開拓前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經濟建設實現新跨越,社會事業得到新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果,人民生活邁上新臺階。特別是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及時調整工作思路,認真落實黨的各項政策,大力推進『三化一城』和『五大特色經濟區』建設,促進了我市經濟又好又快和跨越式發展。
(一)國民經濟較快發展。五十三年來,我市經濟呈現了較快的發展態勢。特別是近幾年來,以城市綜合實力在全省一年位次前移一位,三年進入全省第一梯隊為近期趕超目標,不斷發展特色經濟,地區經濟呈現出高質量、高增長的發展態勢。1956年雙鴨山市地區生產總值只有0.75億元,而到了1978年達到了4.3億元。改革開放以來,雙鴨山經濟更顯強勁發展活力,到2008年,雙鴨山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260.1億元,是1956年的65倍,年均增速達到8.3%。1956年,雙鴨山市人均GDP為222元,2006年底雙鴨山市人均GDP已經超過了萬元大關,2008年雙鴨山市人均GDP達到17285元,是1956年的61.8倍,年均增長8.2%。
三次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建市初期,農業在雙鴨山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56年,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0.3%。而今天,工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200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中,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31.5%、42.9%、25.6%,與1978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9.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1.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1.1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實現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的優化昇級過程,並將逐步向『三、二、一』的產業結構發展方向邁進。
(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歷經五十多年的風雨歷程,我市農業在一系列體制制度的變遷中,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的穩步發展。目前我市已由建市初期的僅有1萬多農業人口,農村勞動力2630人,播種面積不足16萬畝,農業總產值477萬元,糧豆薯總產量僅有1萬多噸;發展為現擁有50多萬農業人口,農村勞動力23.8萬人,播種面積600萬畝,農村經濟總收入40.2億元,糧食生產能力超百萬噸的農業大市。五十多年來,我市農業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從無足輕重發展成為今天重要的基礎產業,為壯大我市地方經濟,提高城市整體實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特別是近年來,市政府圍繞現代高效農業發展,以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為中心,以促進農業種養方式向規模化經營、機械化生產、高效環保作業轉變為發展方向,通過項目帶動,加快先進適用農機裝備引進試驗與示范推廣步伐,取得初步成效。
2008年,全市擁有聯合收割機1600臺、脫粒機3853臺、種籽精選機26臺、農產品加工動力機械1748臺,飼料粉碎機638臺、運輸機械8084臺、排灌動力機械4122臺、農田基本建設機械391臺,全市機耕面積573萬畝、機播面積579萬畝、機收面積34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4.8萬公頃,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86.9%。
(三)工業總量迅速擴大。工業總量增長較快。1956年,雙鴨山市工業總產值僅有0.6億。到2008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207.1億元,年均增長12.0%。隨著綜合實力的增強,我市煤炭、電力、煤化工、鋼鐵、農畜產品加工、建材六大產業已成為我市工業的主導產業。
煤炭產業:雙鴨山因煤而興,煤炭儲量佔全省比重近50%,居全省首位。建市53年來,雙鴨山為國家建設提供了3億多噸煤炭,為國家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近幾年,我市煤炭產業的主力軍雙礦集團煤炭產量持續大幅增長,煤炭產量超過千萬噸,為國家輸送了大量的煤炭,有力地支援了國家建設。2008年,全市煤炭產量達到2146萬噸,煤炭產業已成為雙鴨山的支柱產業。
電力產業:依托煤炭資源,雙鴨山的電力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雙鴨山市主要有國電雙鴨山發電廠和大唐雙鴨山熱電廠。國電雙鴨山發電廠,1984年開始籌建,一期工程為2臺20萬千瓦國產機組,二期工程為2臺21.5萬千瓦前蘇聯進口機組,是國家『七五』至『八五』計劃重點建設項目。2008年,國電雙鴨山發電廠又新增2臺60萬千瓦機組,已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火力發電廠。大唐熱電有限公司,是由中國大唐集團公司與雙鴨山市華光熱電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興建的熱電聯產項目,總投資18億元,總裝機容量一期工程為2臺20萬千瓦機組。承擔著雙鴨山市規劃工業區境內750萬平方米的集中供熱面積。2008年全市實現電力裝機總量251.3萬千瓦,是黑龍江省重要的電源基地之一。
煤化工產業:『十五』期間,在我國煤化工產業迅速發展的國內外大環境下,我市在延伸煤炭產業鏈條,提高煤炭就地轉化率等方面加大了項目開發和建設力度,以煤轉焦為切入點,相繼開工建設了一批焦化廠及下游產品開發項目。『十一五』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市將繼續拉長產業鏈條,延伸煤-焦化-焦油深加工、褐煤-氣化-甲醇-下游產品、煤制合成氨-精細化工等產業鏈,大力發展煤化工產業集群,全力推進黑龍江省煤電化基地的核心區建設。2008年,全市焦炭產能320萬噸,佔全省比重達到28.2%,已成為全省、全國知名的煤化工生產基地。
鋼鐵產業:雙鴨山,擁有著全省唯一的大型磁鐵礦,鋼鐵生產能力已達200萬噸,具備打造鋼鐵產業重點區的基礎。2008年,我市鋼鐵產能佔全省的比重達到35.4%。建龍集團作為我市的龍頭企業,克服了金融危機等不利因素影響,加大生產經營組織與工程建設力度,全年累計實現銷售收入84.61億元,是上年同期的59.3%;實現利潤7.31億元,同比增長1.0倍;上繳稅金3.45億元,同比增長63.5%。如今我市鋼鐵產業發展的重點是搶抓我省整合鋼鐵產業的重大契機,在提昇我市鋼鐵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上下功夫,強力支持建龍集團整合省內鋼鐵企業,全力推進我市鋼鐵產業重點區建設。
農畜產品加工產業:雙鴨山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不僅有豐富的資源,而且有較強的基礎,有的農產品加工業,走在全省的前列。2008年,全市規模以上農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64戶,年加工轉化能力達500多萬噸。我市正朝著農村工業化、農村現代化、城鄉一體化邁進。
建材產業:近年來,雙鴨山市堅持實施『工業立市、工業強市』戰略,以骨乾企業為支橕,大力扶持和發展建材業,促使建材業發展迅猛,2008年,我市規模以上建材企業4戶,實現產值3.6億元。建材產業已成為我市重點工業支柱產業之一,拉動我市工業經濟蓬勃發展。
(四)投資規模穩步擴大。1956-2008年的五十三年中,全市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598.5億元,平均每年投資11.3億元。其中,投資額實現最多的一年為2008年,全市完成投資額120.3億元,最低的一年為1966年,完成投資額0.1億元。200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是1956年的601.5倍,年均增長13.1%。
目前,用於基礎設施投資的比重已達到了四分之一以上。2008年,全市用於農林牧漁業的投資達到6402萬元,用於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投資63984萬元,用於建築業的投資19273萬元,用於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的投資121531萬元,用於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的投資11263萬元,用於教育的投資4214萬元,用於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投資73775萬元,用於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的投資4228萬元,用於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的投資11942萬元。以上幾方面的投資佔全年城鎮投資的比重達到了26.3%。
(五)內貿市場繁榮活躍。建市以來,雙鴨山市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經營業不斷創新。2008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7億元,是1956年的96.4倍,年均增長速度達9.2%。市場結構不斷優化,2008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39.3億元,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重由1978年的91.8%降為82.4%;餐飲業所佔比重則由4.2%上昇為14.3%。市場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明顯增強,全市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創造的增加值,佔當年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5.1%上昇到2008年的7.2%,總量由0.2億元增加至18.8億元。
與此同時,營銷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流通方式不斷創新,一大批百貨商店、購物中心、倉儲式商店、平價商場、專賣店、便利店、快餐店、超級市場應時而生,總代理、總經銷、連鎖經營、物資配送、電視直銷、入戶推銷、賒銷、拍賣、典當、郵購、網上交易、多角化經營等具有現代氣息的經營形式不斷湧現,從而改變了單一百貨商店櫃臺式銷售的落後局面,營銷水平空前提高。
(六)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口就業發展穩定有序。1956年,全市總人口33.76萬人,就業人員8.15萬人、在崗職工人數3.11萬人;至2008年,全市總人口達到150.46萬人,就業人員53.66萬人、在崗職工人數12.77萬人,分別是1956年的4.5倍、6.6倍和4.1倍,年均增幅分別達到2.92%、3.69%和2.75%。
教育事業步入快車道。2008年,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 所,在校生207975人,其中:普通高中19所,在校生29331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0所(含中技學校),在校生11365人;普通初中102所,在校生59218人;小學175所,在校生87737人。
科技創新能力增強。2008年,全市研究與發展(R&D)經費支出9386.1萬元,R&D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達到0.36%。全市共有科學研究開發機構4個,完成科技計劃項目90項,高新技術企業41家,高新技術企業年產值達到46.3億元。
文化事業繁榮興旺。2008年,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5個,總藏量達到28.75萬冊。全市擁有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站) 9個,其中藝術館(群藝館)1個,文化館8個。
衛生事業迅速發展,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斷提高。2008年全市人口的死亡率8.57?,全市人口平均預期壽命73.92歲、全市各類衛生機構782個,衛生機構床位6977張,各類衛生人員9615人。各類醫院95所,醫院病床6028張。
(七)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新中國成立後,廣大人民當家做了主人,人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08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744元和4858元,分別是1956年的631.4倍和202.4倍,年均增幅達到13.5%和9.4%。
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改變了以往以吃、穿為主的單一消費結構。改革開放前,人民考慮的是溫飽問題,現在人們已經更多的目光放到住、用、行和文化娛樂等方面。2008年,城、鄉居民支出中用於吃和穿的支出佔消費支出的比重分別為29.9%和15.2%,與改革開放前相比大幅下降,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佔消費支出的比重)下降近27個百分點。居民家庭對現代化耐用消費品的擁有,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且普及程度迅速提高。上世紀七十年代前以擁有『老四件』(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機)為榮;上世紀八十年代以擁有『新六件』(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空調、電話、摩托車)為榮;如今,電腦、攝像機、家庭影院等高檔消費品已進入尋常百姓家。2008年,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彩電103臺、電冰箱57臺、洗衣機80臺、家用電腦13臺、移動電話93部。
回顧六十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全市人民在歷屆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經濟建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在剛剛召開的市委九屆四十五次常委(擴大)會議上,確定了全力推進五大特色經濟區建設(黑龍江煤電化基地核心區、鋼鐵產業重點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對俄綠色食品加工貿易區、北大荒風光旅游區)的戰略目標。這是一個新的起點、一個新的征程,令人鼓舞、催人奮進。當前,全市人民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這一戰略目標,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齊心協力,拼搏創新,著力解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為建設生態、平安、和諧、富裕雙鴨山,提前實現全面小康而努力奮斗。(雙鴨山市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