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綏化市經濟發展光輝六十年
2009-09-10 17:28:27 來源:黑龍江省統計局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綏化市地處黑龍江省中部,小興安嶺餘脈丘陵地與松嫩平原銜接處,屬於平原特征。幅員面積34964.2平方公裡,其中市區面積2756.4平方公裡。2008年全市總人口577.2萬人,其中市區人口89萬人。在總人口中城鎮人口149.7萬人,鄉村人口419.2萬人。現轄2個區和6個縣(望奎縣、蘭西縣、青岡縣、慶安縣、明水縣、綏棱縣)3個縣級市(安達市、肇東市、海倫市)。

  建國六十年以來,根據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偉大部署,我市也成功地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走出了一條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的道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市的社會生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大解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農業、工業、投資、外貿都呈現出了喜人的發展勢頭,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發展。

  一、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1.經濟總量迅速擴張。1952年我市生產總值僅為4.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3.6億元,第二產業0.4億元,第三產業0.6億元。1977年我市的地區生產總值為13.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5億元。2008年我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34.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9.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32.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22.5億元。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是1952年的27.8倍,年均增長6.1%。2008年我市經濟總量佔全省6.4%,在全省列第四位,僅次於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市。

  分階段看,我市地區生產總值1952-1978年從4.6億元增長到14.2億元,年均增長2.8%,1978-1988年,從14.2億元增長到40.3億元,年均增長7.2%;1988-1998年從40.3億元增長到173.6億元,年均增長10.3%;1998-2008年從173.6億元增長到534.2億元,年均增長9.9%。

  隨著經濟總量的增大,人均GDP水平明顯提高。1952年我市人均GDP為203元, 2007年達到7999元,按可比價格約是1952年的10.4倍,年均增長4.3%。

  2.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56年來,我市地區生產總值呈現出加快發展的態勢。按可比價格,1952-1978年年均增長2.8%,1978-1987年年均增長7.2%;1988-1997年年均增長10.3%;1998-2007年年均增長9.9%。特別是近五年即2003-2008年,GDP增幅一直在高位運行,分別增長了11%、10.5%、11.7%、11.5%、14.9%。

  3.產業結構日趨優化。根據發達地區的發展經驗,要想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就要降低第一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加強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保持我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主要途徑。按照加強和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突出發展壯大工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思路,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全市三次產業結構1952年為80.4:9:12,1977年為59.9:21.4:18.7,1987年為51.5:21.9:26.6,1997年為39:21.1:39.9, 2008年為33.5:24.8:41.7。56年間第一產業由1952的80.4%下降到2008年的33.5%,下降了46.9%;第二產業由1977年的9%上昇到2008年的24.8%,上昇了15.8%;第三產業由1952年的12%上昇到2008年的41.7%上昇了29.7%。

  4.財政收入大幅提高。經濟發展是財政收入的源泉,財政收入能否與經濟同步增長也是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標志。三十年來我市財政收入高速發展,而且增速高於GDP增長速度,所佔GDP比重逐年提高。1952年我市地方財政收入0.1億元,1977我市地方財政收入1億元,2008年我市地方財政收入突破15.9億元,年均增長9.5%,超過同期GDP增速5.2個百分點。2003年以來,我市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一直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2000年佔GDP比重3.3%左右,2008年達到2.9%。

  二、農村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經過50多年的發展,我市農村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代了計劃經濟,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雙層經營制度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新經濟體制框架。回顧50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市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尤其是近幾年來,國家連續出臺了五個『中央1號』文件,在強農、惠農以及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和方針指引下,農村各業協調發展,農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村經濟社會進入了建設新農村和城鄉統籌發展的新階段。

  2008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332.4億元,其中農業產值149.7億元是1952年的15.9倍,林業產值3.5億元是1952年的240倍,牧業產值145.6億元是1952年的132.4倍,漁業產值8.5億元是1952年的303.6倍。2008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185億元,其中農牧業增加值73億元。

  1.糧食產量及糧食單產屢創新高,為提高農民生活和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

  1952年我市糧食產量為213萬噸, 1987年達到345.5萬噸水平;1997年糧食產量731.7萬噸,2008年達到1082.7萬噸,再創歷史新高,居全省第二位。主要糧食作物玉米、大豆、水稻2008年產量分別達到730.6萬噸、78.5萬噸和221.5萬噸,分別是1952年5.3倍、2.8倍和46.1倍。

  我市的糧食產量逐年擴大,主要得益於糧食單產的逐年提高。第一階段,1983年我市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大大提高了農民的責任心,在田間實行精耕細作,使糧食單產有了很大的提高。1952年我市的播種面積為126.9萬公頃(1903.7萬畝),糧食總產量179.9萬噸,水稻、玉米、大豆、薯類單產達到305斤/畝、280斤/畝、145斤/畝、266斤/畝;實行聯產承包後的1984年,播種面積115.4萬公頃(1731.6萬畝),糧食總產量334.8萬噸,水稻、玉米、大豆、薯類單產達到576斤/畝、489斤/畝、254斤/畝、348斤/畝;與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前相比分別增長了88.9%、74.6%、75.1%、30.8%。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前,單產增加了四分之三,僅此一項,每年就可多產糧食約130萬噸。第二階段,國家和省、市加大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使我市的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加強了科技進步,良種繁育和推廣工作逐年增強。2008年我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66.2萬公頃,產量達到1082.7萬噸。水稻、玉米、大豆、薯類單產達到1043斤/畝、931斤/畝、203斤/畝、534斤/畝。與1984年相比水稻、玉米、薯類單產分別增加了81.1%、90.4%、53.4%.依靠科技進步,向科技要產量,使我市的農業再登新臺階。第三,通過調整糧食種植比例,提高高產品種,適當降低低產品種比例。通過以上三項措施,與1984年相比我市增加糧食產能約500萬噸。

  2.綠色食品發展迅速。我市的綠色食品從無到有,近年來發展迅速。慶安還成功舉辦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綏化被國家首家授予中國寒地黑土綠色農業示范市,我市的綠色食品認證面積突破1000萬畝。成為全國著名的寒地黑土之鄉,綠色產品之鄉。

  3.畜產品結構不斷優化,產量不斷增加。我市畜牧業產值1952年只有只有1.1億元,到2008年達到了145.6億元,增長了近132倍,年均增長9.1%。其中,1952-1977年從1.1億元增長到1.4億元,增長0.3倍;1977-1987年從1.4億元增長到6億元,增長3.3倍;1987-1997年從6億元增長到87億元,增長13.5倍;1997-2007年從87億元增長到120.3億元,增長38.3。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膳食結構不斷改變,對畜產品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從而帶動了畜產品的結構調整。在豬牛羊肉類產量中,豬肉的比重由1977的85%下降到2007年70%;牛、羊肉的比重分別由1977的1.5%上昇到2007年的13%。人們對牛奶和禽蛋等需求不斷增加。2008年,全市牛奶和禽蛋的產量分別為69.3萬噸和28.9萬噸,分別比1977年增長約30倍和10倍;人均牛奶和禽蛋產量分別為120.3公斤和50.1公斤,比1978年增長26倍和9倍。

  在這些年畜牧業的飛速發展中,安達市和肇東市抓住了發展機會,成為全省的牧業強縣。2008年安達市和肇東市的奶牛飼養量分別達到了14萬頭和12.8萬頭,在全省縣級市中排到第二位和第四位,年產鮮奶36.2萬噸和23.2萬噸。

  三、工業經濟發展勢頭強勁

  多年來全體抓經濟、重點抓工業、突出抓項目的思路已經成為全市的共識,合力推進工業提速增效。

  1.總量和速度同步提昇。我市工業增加值從1952年的0.4億元增長到2008年的105.1億元。56年淨增104.7億元,年均增加1.9億元。總量擴張相應帶動了速度提昇。1952-1977年從0.4億元增長到2.3億元,年均增長7.2%;1977-1987年從2.3億元增長到5.4億元,年均增長8.9%;1987-1997年從5.4億元增長到21.6億元,年均增長14.9%;1997-2007年從21.6億元增長到49.2億元,年均增長8.6%。特別是近五年,2002-2008年我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達到了17%,是飛速發展的五年。

  2.效益越來越好。在工業增長的過程中,實現了增加值、利稅同步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越來越高。1952年我市利稅總額不足百萬元,2008年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24.5億元,是1952年的400倍。

  3.合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從無到有,直至發展壯大。從1990年我市第一家合資企業落戶開始,我市獨資、合資企業蓬勃發展。1990年,我市只有二家合資企業,實現產值1442萬元,增加值598萬元。2007我市現已經有中外獨資、合資企業11家,年實現產值21.2億元,增加值8.5億元,稅金900萬元。中外合資、獨資企業產值和增加值分別比1990年增加了150倍、140倍。

  4.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市形成了以食品產業為主導,醫藥、化工、紡織、機械為四個主要主柱的產業格局,形成了一批對經濟有支橕作用的一批骨乾企業。肇東中糧、青岡龍鳳、綏化大眾等骨乾企業產銷兩旺,對全市工業經濟增長牽動能力進一步增強。2008年我市主要工業品產量與1977年相比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長,(1952年這些產品基本都沒有生產)。2008年我市食用植物油產量1.5萬噸,與1977年基本持平;乳制品產量15.4萬噸,是1977年的70倍;啤酒產量7萬噸,是1977年的35倍;水泥產量73.7萬噸,是1977年的10倍;2008年我市共發電3.7億度,是1977年的6倍。

  5.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全市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到33戶,民營科技企業172戶。部分企業生產技術和產品科技含量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全市新建各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體20個,已有磷酸單酯淀粉、初乳素等11項高新科技成果轉化為工業項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從2003年的3.9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1.6億元,五年年均增長24.4%是建市以來最好的時期。

  四、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

  1.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投資規模的擴大,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這期間我市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由1952年的0.05億元擴大到2008年的93.3億元,增長了1865倍,年均增速達14.3%,高於生產總值年均增速9.9個百分點,投資對經濟的拉動效果非常明顯。三十年間全市股份制、有限責任公司、外資、合資、合作等經濟類型迅速發展,比重逐年擴大,受此影響,全市投資主體發生了較大變化,投資主體呈現單元化向多元化發展的新格局,非國有經濟投資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已佔據全市投資的三分之二,成為投資最活躍的要素。1978-1981年全市完成的投資基本為國有經濟投資,從1982年起非國有經濟投資逐漸發展,在鄧小平同志於1992年南巡講話精神指引下,我市非國有經濟投資取得長足發展, 1982-2007年我市非國有經濟完成投資額逐年上昇,佔全市投資的比重由1982的3.9%上昇為2007年的60.6%;這期間國有經濟投資佔比重逐年下降,所佔比重由1982年的96.1%下降為2008年的39.4%。2008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38.7億元,近五年來,在投資拉動下,一批骨乾企業相繼投產,肇東伊利30萬噸液態奶、中糧15萬噸酒精擴產、安達貝因美10萬噸配方奶粉、海倫3億只淀粉降解環保餐具等59個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對我市經濟發展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

  2.房地產開發從無到有,成為第三產業的重要支橕。

  我市房地產開發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截止2008年末全市已有開發企業65家,年施工房屋建築面積96.1萬平方米。2008年全市房地產業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9.4億元,佔第三產業投資的22%。快速發展的房地產業在加快我市城市建設、改善居民住房條件和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城市基礎設施的大規模投入,增強了城市的載體功能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市強力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三十年間,全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從1979年的幾十萬元上昇到2007年億元以上。2008年,我市新增城市公路裡程10.9公裡,新增城市排水管路5.4公裡,新建一級公路366公裡,二級公路256.6公裡,改建公路1445.6公裡。路橋建設快速發展,構築城市現代化交通重點工程的相繼實施,城市中心區路網更加暢通、快捷,形成了現代化交通網絡新格局。建成了一批標志城市特色的大型景觀區,改善了城市環境,豐富了城市內涵,進一步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和知名度,城市景觀建設日新月異。

  五、金融業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力度回昇

  1977年,我市各項存款9.9億元,其中個人儲蓄存款3146萬元;各項貸款9.9億元。我市銀行各項存款餘額逐年遞增,2007年各項存款餘額到313.9億元,是1977年的31倍,年均增長12.2%; 2007年各項貸款餘額達到269.7億元,是1977年的27.2倍,年均增長11.6%。

  六、對外經貿工作取得新進展

  我市緊緊抓住我國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戰略機遇,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近年來對外經貿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2000年我市進出口總額2364萬美元,2007年我市進出口總額達到4470.8萬美元,是2000年的1.9倍。我市的2007年出口額約為2.4億人民幣,約佔我市工業總產值的1.7%。

  我市實際利用外資,發展也非常迅速。2000年我市實際利用外資為1300萬美元,2007年達到3130萬美元。2007年與2000年相比增長了1.4倍,年均增長13.3%。

  七、社會消費水平大幅提高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消費品市場保持了平穩增長勢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52年為1.6億元,、1977年上昇到8.3億元,2008年達到186億元,增長了115倍,年均增長8.9%。

  六十多年來,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消費品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197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縣以上實現零售總額5.2億元,佔零售總額的62.7%;縣以下零售定額3.1億元,佔零售總額的37.3%。2008年縣以上實現零售總額136.2億元,佔零售總額的73.7%,與1977年相比增長了21倍,年均增長10.8%;縣以下實現零售總額49.8億元,佔零售總額的26.3%,與1977年相比增長了12倍,年均增長8.9%。

  八、人民生活水平與經濟發展同步提高

  六十年來,各級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讓全市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1.城鄉居民收入協調增長,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全市人民各項收入穩步增加。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由2002年的7483元增加到2008年的15987元,年均增長13.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3793元增加到2008年的7109元,年均增長11%。

  (1)城鎮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增速創近幾年新高。隨著我市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全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迅速增長。據2008年城鎮居民調查資料顯示,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09元,比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2元,增加3587元,同比增長98.2%,是收入增長最快的一個時期。

  (2)城鎮居民工薪收入穩步增長。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工薪收入為4187.6元,比2000年增加2089.3元,同比增長99.6%,佔可支配收入68.9%,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個59個百分點。城鎮居民工薪收入的增長,主要得益於政策性調資的拉動。國家政策性調整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工資標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在財力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采取一系列措施,確保增資和補發資金足額到位;其次,機關、事業單位兌現了獎勵工資,增加了機關、事業單位職工收入;三是國有企業轉制扭虧工作進展順利,部分企業補發了拖欠職工的工資,還兌現了獎金。這一系列增資措施的落實到位,使居民工薪收入穩步增長。

  由於居民擇業觀念的轉變,收入渠道進一步拓寬,第二職業收入、零星勞動收入正在逐漸增多,使工薪收入呈現多元化。

  (3)經營性收入增長迅猛。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居民收入已出現多元化的格局,個體經濟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日益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經營淨收入達到1021.7元,比2000年增加了460.9元,增長82.2%,佔可支配收入16.8%,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13.1個百分點。經營性收入增長的原因:一是從事個體經營的人數增加,拉動了我市居民人均經營淨收入的增長;二是個體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有了一定改善。為了加快經濟發展,拓寬就業渠道,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促進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國家對月營業收入達不到一定數額的限下私營個體戶及餐飲業主實行免除國稅的優惠政策。使得我市個體私營經濟有了良好的發展,為提高我市城鎮居民收入和擴大就業提供了機遇和寬松環境。

  (4)轉移性收入保持穩定增長。轉移性收入的主體是離退休金(佔轉移性收入的59.6%),由於政府的高度重視,推行養老金社會化發放,保證了離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和退休金的按時足額發放。據調查,2008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轉移性收入453.6元,與2000年相比增長34.6%,佔可支配收入7.5%,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3.3個百分點。

  2.農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我市農民收入在經歷了幾十年的緩慢增長後,至2004年起保持兩位數快速增長勢頭,2005年增速首次超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特別是取消農業稅,並對農民種糧實行補貼以來,農民的收入增速又進一步提高。1958年,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68元,1977年,我市農民純收入也只有82元;到了1987年達到了人均400元;1997年達到2343.4元;200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3000元,達到3765.4元。2008年與1958年相比增長54.3倍,年均增長8.4%。農民收入的增加,使我市在改善民生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綏化市統計局)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