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油城六十年輝煌新跨越
2009-09-10 17:28:27 來源:黑龍江省統計局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大慶建市時間短,只有三十年時間,與深圳市同齡,但這三十年,卻見證了奇跡的發生。在歷屆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大慶人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居安思危、團結拼搏,實現了一個又一個輝煌跨越。大慶油田開發建設以來,累計生產原油19.9億噸,佔全國同期陸地原油產量的40%以上,累計向國家上繳各種資金並承擔原油價差1.7萬億元,國家財政收入每100元就有1元錢來自大慶。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大慶還培育形成了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內涵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這一寶貴財富。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內陸首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中國十佳魅力城市、全國優秀旅游城市等多個榮譽稱號。

  一、基本概況

  大慶市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理位置在北緯45°46′至46°55′,東經124°19′至125°12′之間,東南距黑龍江省會哈爾濱市150公裡,西北距齊齊哈爾市139公裡。1959年9月25日,新中國建國10周年大慶前夕,在東北松遼盆地陸相沈積中找到了工業性油流,遂以『大慶』命名油田。大慶市始稱安達市,1979年12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安達市更名為大慶市。全市總面積2.1萬平方公裡,其中市區面積5107平方公裡;總人口277.2萬,其中市區人口130.7萬。現轄5個區(薩爾圖區、紅崗區、讓胡路區、龍鳳區、大同區)和4個縣(肇州縣、肇源縣、林甸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有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一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

  (一)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大慶發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變化,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經濟總量不斷躍上新臺階。2008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2220.4億元,是1978年的68.4倍,按可比價計算翻了3.23番。分段觀察,呈現出不斷加快的發展趨勢, 1978年,全市經濟總量只有32.5億元,直到1987年纔突破百億元,用了九年時間。又經過十三年,到了2000年,躍過千億元大關,達到1029.3億元,2008年又闖過2000億元大關。從『十五』末期開始,GDP以每年200多億元的規模不斷壯大。2004-2008年,增長速度連續五年均超過10%,成為歷史上綜合實力提昇幅度最大、經濟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

  人均GDP居全國前列。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從1978年的1790元、1993年的1.2萬元、2000年的4.1萬元、2006年的6.0萬元,躍昇到2008年的8.1萬元,年均增長6.3%,翻了2.63番。按2008年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匯率折算為1.16萬美元,達到了中上等收入國家或地區的水平,居東北三省首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7倍,位居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第六位。

  (二)結構調整進程加快,經濟構成不斷優化。大慶地域遼闊,石油、草原和土地資源豐富,發展農牧業和工業生產的條件十分優越。多年來,市委、市政府注重經濟結構的調整,不斷推動全市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突破。

  產業比重繼續優化。與1978年相比,2008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5.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3.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9.4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8.8:88.8:2.4調整為2000年的1.8:89.7:8.5,到2008年進一步調整為3.1:85.1:11.8,第一產業比重不斷縮小,第二產業主導地位突出,第三產業得到強化。經濟結構的改善,不僅提昇了地方經濟發展的層次和水平,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能力持續增強,作為全國陸上最大的油田,為緩解國家能源緊張狀況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非油經濟大幅提昇。大慶是因油而生、因油而興的典型資源型城市,石油經濟是支橕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柱。隨著資源的逐漸遞減和不可再生性,非油經濟逐漸擔負起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任。1978年,非油經濟總量僅為5.8億元, 2008年非油經濟總量達到772.4億元,是1978年的133倍,非油經濟佔GDP比重由1978年的18%上昇到2008年的39.2%,提高了21.2個百分點。

  非公經濟蓬勃發展。三十年來,大慶市不斷加快推進所有制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個體、私營、外商投資等非公有制經濟。2008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386.6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1978年的幾乎為零上昇到2008年的17.4%;從業人員達到74.4萬人。截至2008年底,全市個體和私營企業分別達23.7萬戶和3萬戶,實現增加值分別達176.3億元和210.3億元,從業人員分別達38.8萬人和35.5萬人。

  (三)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業基礎進一步夯實。全市上下全面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農業和農村經濟步入了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的新時期。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業生產扭轉了長期徘徊的局面,農、林、牧、漁業生產進入快速增長階段,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市場供應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由過去的供應緊缺變成了供應充足,為我市國民經濟穩定快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8年末,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69.2億元,比1978年增長100倍,年均增長16.6%。糧、經、飼結構由1978年的80:18:2調整為2008年的60:23:17,經濟作物已佔據農業生產的主導地位,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的強大支柱。

  農業基礎地位不斷鞏固。2008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27.7萬千瓦,比1980年增長6.85倍;農村用電量達到2.9億千瓦時,增長3.3倍;農用化肥施用量達到25.5萬噸,增長3.5倍。全市有效灌溉面積達到34.8萬公頃,增長4.6倍。

  主要農牧產品產量大幅增加。從1980年到2008年,全市糧食總產量由52.1萬噸增加到336.6萬噸,增長5.5倍。相應的,人均糧食佔有量,由1980年的262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1222.8公斤,增長366.7%。肉類總產量由2.8噸增加到21.8萬噸,增長6.8倍;人均擁有量由28斤增加到158.1斤,增長4.6倍。大牲畜存欄達到62.5萬頭,比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增長159.3%;生豬存欄達102.3萬頭,增長125.3%;羊存欄94.1萬頭,增長126.7%。由於全市農轉牧戰略的實施和乳制品加工業的強力帶動,奶牛生產發展更快。到2008年底,全市奶牛存欄達36.9萬頭,比改革開放初期增長42.7倍,平均每年增長13.9%。牛奶產量113.5萬噸,比1980年增長74.7倍,平均每年增長16%。2008年,全市畜牧業產值和增加值佔第一產業比重分別達到50.9%和50.7%,半壁江山地位進一步鞏固。

  (四)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凸顯支柱優勢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大慶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努力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積極構建具有大慶特色的工業體系。

  工業總量顯著提昇。改革開放前,全市工業企業近400家,從業人員10.5萬人。2008年,工業企業發展到了3411家,從業人員37.1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839億元,是1978年的35.4倍。

  主要產品產量大幅增長。2008年與1978年相比,原油產量略下降,累計生產原油19.91億噸,天然氣969.21億立方米;原油加工量由519.1萬噸增加到1189.9萬噸,增長1.3倍;發電量由27.99億千瓦小時增加到93.56億千瓦小時,增長2.34倍;汽油產量由82.8萬噸增加到290.6萬噸,增長2.5倍;塑料制品產量由123噸增加到5.8萬噸,增長468.4倍。

  行業結構不斷優化。1978年,全市工業經濟產業單一、產品單調,油經濟佔到88.7%,輕工業幾乎一片空白。而如今,工業經濟涉及35個中類行業、154個小類行業,地方工業進入了全面提昇期,空間布局不斷優化,接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也蓬勃發展。全市已初步形成以石油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多元化工業發展格局。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給工業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有力地推動了全市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86家,其中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企業73家,有14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了10億元,其中大慶油田公司、大慶石油管理局、大慶石化公司、大慶煉化公司多次躋身全國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500強,大慶油田公司更是連續八年蟬聯納稅百強排行榜榜首。昔日關外荒涼貧寒地,如今現代石油工業新城。中石油、中石化、華能發電、伊利等大批有實力有影響的大企業集團深深紮根,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五)第三產業迅猛發展,消費市場日趨繁榮。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商品經濟迅速的發展,帶動了消費市場逐步從計劃經濟賣方市場向市場經濟買方市場轉變,第三產業得以迅猛發展,多條流通渠道、多種經營形式並存的消費市場體系日漸形成。

  第三產業加速發展。2008年,全市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262.1億元,是1978年的328倍,年均增長16.7%,翻了6.7番。三產比重由1978年的2.4%提昇至2008年的11.8%。房地產業逐步壯大。2008年,全市完成房地產投資78.3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241.2萬平方米,商品房屋銷售額71.6億元,分別比1990年增長148.8倍、48.2倍和118.3倍。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商貿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產業為支橕,金融、房地產、旅游、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迅速興起的第三產業發展新格局。

  消費市場日趨繁榮。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1.5億元,是1978年的77.4倍。旅游市場日趨成熟。2008年,全市共接待國內外旅游者640萬人次,是2000年的3.2倍;實現旅游總收入14.1億元,年均增長21.2%。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大慶鐵人紀念館為國家4A級景點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當奈濕地為國家3A級景區。全市星級賓館達到22家,其中四星級6家,三星級9家。

  (六)財政收入增長較快,金融市場運行平穩。三十年來,我市不斷深化財政稅收和金融體制改革,加大監控力度,財政實力顯著增強,金融市場穩定,支援國家建設的同時,也為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2008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達到132.4億元,是1984年的157倍多。2008年,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均位居全省第二位。財政收入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表現出不斷提高的趨勢。1984年只有0.29%,2008年達到6%。1978-2008年,大慶累計上繳財政4236.7億元。其中,1990年到2008年累計上繳中央財政2890.4億元,上繳省財政835.2億元。

  金融信貸快速發展。2008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202.1億元,比1978年增加1199.3億元,增長445倍。其中,企業存款284.9億元,比1978年增加284億元,增長284倍;財政存款4億元,比1978年增加3.9億元,增長27倍;儲蓄存款733.1億元,比1978年增加732.7億元,增長1833倍。各項貸款餘額249.2億元,比1978年增加246.4億元,增長89倍。其中,工業貸款21.3億元,比1978年增加20.9億元,增長49倍;商業貸款53.5億元,比1978年增加52.8億元,增長72倍;農業貸款億17.3億元,比1978年增加17.1億元,增長97倍。

  (七)投資規模迅猛擴大,發展後勁逐步增強。隨著國家大規模投資建設,促進了區域經濟結構的改善。特別是近年來,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指導下,大慶市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以大項目帶動大發展,固定資產投資進入快速擴張期,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年提高,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投資規模不斷擴大。2008年,全市重點項目有46項,開工39項,開工率84.8%,已完工13項,完成投資112億元,開工面積255萬平方米。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01.9億元,是1978年的103.8倍。其中1994年全市固定資產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1998年超過200億元,2005年超過300億元,2007年超過400億元,2008年跨過600億元。

  項目建設碩果累累。全市實施了一系列以工業能源、農村基礎設施等為重點的大規模基礎建設,建成了一大批重點項目。僅2000年以來,工業方面,累計完成制造業投資406.9億元,120萬噸乙烯改擴建項目正在建設中,建成了煉化公司30萬噸/年聚丙烯、50萬噸/年DCC催化裂解聯合裝置工程、哈藥集團三精藍瓶、日月星蛋白飲料、碧港淀粉、元豐輪胎等一批重點項目;節能減排方面,大慶華能新華發電公司『大代小』1*330MW技改工程、石化總廠化工廢水深度處理回用、龍江風電等新建和擴建工程順利竣工,煉化公司林源煉油生產線、龍鳳熱電廠和新華電廠小型發電機組等高污染高耗能產能被淘汰;農業方面,完成了抗旱保收田、玉米膜下滴灌、高標准農業示范田等項目建設;三產方面,大商集團、沃爾瑪、肯德基、麥當勞、國美電器等知名品牌落戶大慶。大慶石油學院、八一農墾大學等一批高校遷址大慶,萬寶裝飾材料大市場、昆侖家電市場、祥閣汽車城等相繼開業,北國之春夢幻城、薩爾圖機場、服務外包產業園等重大三產項目順利實施,石油文化游、濕地保護與開發、冰雪等旅游項目日漸昇溫。

  (八)利用外資成果豐碩,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入世之後,我們抓住千載難逢的機遇,實施全方位對外開放,堅定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制定出臺優惠政策,擴大對外交流合作,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外貿進出口總額由1998年的5158.8萬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8.2億美元,增長了14.9倍。其中,出口5.2億美元,進口3.0億美元,分別比1998年增長282倍和9倍。經濟外向程度不斷提高。全市對外貿易依存度由1998年的0.7%提高到2008年的2.56%。目前,與大慶直接開展貿易合作的國家和地區已達到87個。

  利用外資日益擴大。1987年,第一家合資企業-黑龍江慶運塑料有限公司正式注冊成立。2008年,全市外資企業總數達到73家,從業人員9110餘人,實現銷售收入110.14億元人民幣。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由1987年的25萬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1698萬美元,增長了468倍。英國安博瑞能源有限公司、韓國SK Gas株式會社、美國合隆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等項目相繼落戶大慶。從1987年至今,全市已累計引進項目426個,總投資15.4億美元,合同外資7.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8億美元。

  (九)基礎設施得到加強,城鎮面貌日新月異。歷屆領導班子緊緊抓住國家投資建設政策的有利時機,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基礎設施和城市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基礎設施不斷加強。2008年全市重點工程開工39項,竣工13項。交通運輸業高速發展。奔騰立交橋、濱洲線平改立、肇源松花江大橋及飛機場的開工建設,初步形成了水陸空立體交通體系。穿境而過的兩條鐵路(濱洲、讓通)、一條國道(G015國道)、一條高速公路(哈大高速)把大慶和省內各大城市緊緊相連。2008年,全市公路客運量達到840萬人次,貨運量2640萬噸,分別是1985年的2.5倍和2.26倍。郵電通信業發展迅速,全市已經形成了以程控交換、數字微波、光纖傳輸為主,設備技術先進的電信網。2008年,全市郵電業務總量達到27.1億元,是1993年的12.9倍;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91.8萬戶,是1993年的9.5倍,移動電話由1993年的2191部迅速發展到2008年的228.9萬部,國際互聯網用戶達到了37.2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含小靈通)和移動電話普及率分別達到33.4部/百人、83.2部/百人。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三十年來,特別是從1999年大慶二次創業開始,標志著大慶由礦區城市向現代都市跨越。1978-1999年,全市城鎮人口由52.5萬人增加到108.4萬人,非農人口佔比由28.7%上昇到44.1%。2000-2008年,城鎮人口由113.8萬人增加到136.8萬人,非農人口佔比由45.4%上昇到49.4%。2008年,全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82平方公裡,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達7296公頃。目前,全市正構築以東移北擴為重點,以兩大城區為基礎,以鎮鄉、街道為依托,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功能齊全、協調發展的網絡化都市新區,進一步推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發展。

  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在加快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全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大慶全力打造清潔、清淨、清水、無視覺污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生態環境。深入實施植樹造林、生態示范區、黎明河整治和東城水庫等十大生態工程,全力打造區域生態綠化景觀帶。突出搞好城區綠化美化,建設『油田百裡生態長廊』、石化防護林帶和環城林網。截至2008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0.2%,城市生態園79處,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7平方米。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功能區標准,全年空氣優良天數達356天,優良率高達97.5%。全市生活垃圾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取得了新的突破,城市生活垃圾收集、無害化處理率達85%。推廣清潔能源利用,推進循環經濟試點,支持節能減排項目建設,2008年就投放1.03億元,重點支持企業建設節能減排項目,啟動5萬千瓦風電等項目,加速替代能源建設。2008年萬元GDP綜合能耗為1.385噸標准煤,同比下降4.8%。

  (十)社保體系日趨完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民生是和諧之本。隨著一項項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落實到千家萬戶,以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穩步推進,也帶動了居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

  社保體系日趨完善。2008年末,全市從業人員達到151.68萬人,比1978年淨增52.2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近年來保持在4%左右。截至2008年底,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31.92萬人、51.1萬人、50.1萬人、40.45萬人和19.81萬人。大力推進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參合人數已達9.8萬人,參合率為94.8%。建立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11.5萬人享受城鄉低保政策。

  居民收入增長較快。1978-2008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13.9元增加到1681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91元增加到5548.9元,分別增長52.6倍和61倍。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從23元增加到2.7萬元,增長1174倍。

  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與消費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目前,住宅、汽車已成為新的消費熱點。2008年,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分別達到25.3平方米和25平方米,全市私人汽車擁有量達到13.6萬輛,平均每百戶擁有45輛。大慶居民消費正進入結構昇級加速期,城鎮和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80年的61.1%、61.2%下降到2008年的33.3%、42%,這表明全市居民的消費行為正從追求數量向追求內在質量轉變,醫療保健、交通與通訊、文化教育、旅游等現代消費支出的比重越來越大,居民生活水平正朝著更加富裕的全面小康社會快速邁進。

  (十一)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社會發展更加和諧。隨著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投入的增加和各項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實,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

  統籌發展力度加大。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增強的同時,大慶市加大對社會事業和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2008年,全市地方財政支出132.2億元,是1984年的172倍。在支出結構中,科技教育、公共服務、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分別佔總支出的18.4%、11.1%、5.8%、3.6%、0.7%。城市低保形成了『十位一體』綜合救助體系。在已經建立的基本生活、就醫、就學、就業、住房、供熱物業和法律援助『七位一體』綜合救助體系基礎上,根據我市經濟發展水平和低保對象基本生活需求,又逐步將數字電視收費、醫療保險費用補貼、物價調解補貼等項目納入綜合救助體系中,擴展為『十位一體』。不斷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市區標准由最初的每人每月145元增加到300元,四縣由104元增加到176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也由最初的年人均683元提高到年人均900元。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截至2008年底,全市100%的行政村實現通電,在全省率先實現硬質路面『村村通』的基礎上,逐漸向通屯路延伸。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全市各類教育全面發展,教育水平穩步提高,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文化、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事業取得新成就。大慶歌劇院、大慶博物館等一批標志性文化設施相繼建成,文藝精品不斷湧現,文化產業穩步發展。2008年,全市公共圖書館藏書總量達245.6萬冊,數字電視用戶達到14.63萬戶,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9.36%。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取得圓滿成功。公共衛生體系日益健全,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全市共有各類醫院、衛生醫療機構651家,其中醫院76家。各類醫院、衛生醫療機構共有醫療病床10670張,比1978年增長93.3%;衛生技術人員14385人,比1978年增長158.3%。截止2008年,全市群眾文化館達6個,博物館7個。2008年,全市體育系統職工人數達到221人,比1978年增長9.5倍,其中專職教練員48人,舉辦體育比賽活動30次,參加體育比賽活動人數3萬人次,2008年共獲得世界級體育比賽金牌2枚,國家級以上體育賽事獎牌38枚,大慶運動員曹磊在北京奧運會上獲得了75公斤級舉重冠軍,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今後一個時期,大慶市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十一五』發展規劃,堅持『創建百年油田、壯大接續產業、建設宜居城市、構建和諧大慶』的總體思路目標,全黨抓發展、中心抓經濟、重點抓項目,加快實現由經濟大市向經濟強市跨躍,由生態大市向宜居城市跨躍,由礦區城市向現代都市跨躍,由總體小康城市向全面小康城市跨躍,由發展不夠均衡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跨躍,全面開創大慶科學和諧跨躍發展新局面。(大慶市統計局)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