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崗衛生學校創建於1983年,是黑龍江省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培養高等、中等衛生職業技術人纔的全日制普通中等衛生學校。校黨委隸屬市衛生局黨委,下轄5個黨支部,共有教職工119人,其中,在職黨員48人,退休黨員2人,在校生3340人。在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試點工作中,校黨委堅持『規定動作』不走樣、『關鍵環節』重點抓、『自選動作』有創新的原則,轉變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思路,通過實施『五推進』,紮實推進學校各項事業科學發展。
一、科學推進招生工作,積極擴大學校生源
活動中,學校黨委針對今年『3+2』高職停止招生、學生生源銳減的嚴峻形勢,集思廣益,共謀發展之路,通過召開座談會、深入調研走訪等方式,廣泛征求教職工、學生家長、用人單位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研究搞好學校招生工作的新辦法、新渠道。活動開展以來,共召開征求意見座談會3次,征求意見建議89條,梳理匯總成28個方面。與通信公司協調,開通了招生信息網,並采取在各種媒體刊載招生優惠政策、招生簡單等措施,提高了學校影響力,擴大了社會公信度。同時,校黨委組織36名中層以上乾部到鶴崗師專參觀學習,學習招生理念、招生經驗和管理機制,激勵教職員工參與招生工作,形成了共創招生工作新局面的強大合力。
二、科學推進教學改革,努力適應社會需求
學校確立了『學校圍著市場轉,專業圍著產業轉,人纔培養圍著需要轉』辦學思路,突出技能培養,大力實施教學體系改革,精心調整設置專業,取消了原有的臨床醫士類專業,並將長線護理專業調整擴展為康復護理、精神護理、社區老年護理等專業,並增設了制藥工程、藥品管理與營銷、藥物分析與檢驗等專業,學校競爭力不斷增強。重新制定了職業能力體系標准,建立了不同專業方向的教學內容模塊,優化了課程設置,增設了形體與禮儀、職業生涯設計、人際溝通、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等課程。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科研成果的轉化,組織力量自編教材,不斷增強教育教學針對性,現已完成《護理專業『應知必會』知識和技能手冊》、《護理專業技能達標手冊》和《常見病與中西藥治療》等校本教材28冊。
三、科學推進教育管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反復調研的基礎上,確立了『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積極提供優質教育服務』的工作理念,實行封閉式半軍事化管理,采取對學生日常管理量化考核的辦法,從出勤、紀律、衛生、寢室管理、文明禮儀等方面約束管理學生,引導學生自強自立,不斷增強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和素質。同時,積極探索學生素質教育新途徑,拓寬教育渠道,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習實踐活動以來,學校開闢了口纔、太極拳、籃球、足球、書法、形體與健身等第二課堂,激勵學生在活動中培養興趣、加強修養,不斷鍛煉提高自己,以適應未來社會和職場的需要。
四、科學推進基地建設,有效拓展實習空間
為實現學生全部頂崗實習,學校組織專人到中國煤炭總醫院、天津120急救中心、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等11家國內較大醫療衛生機構和三精藥業、烏蘇裡江藥業、哈藥集團等8家著名醫藥集團進行學習考察,並與其溝通建立穩定的就業實訓基地。今年3月份以來,學校又新增了紅興隆農墾中心醫院、雙鴨山市人民醫院和雞西市恆山醫院等3家實習醫院,並已安排實習學生512名,實現了學生全部提前頂崗實習。同時,積極對上溝通協調,爭取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50萬元,改造、建設容納300至500人的學生實習、實訓基地。
五、科學推進就業保障,切實承擔社會責任
針對在校生就生難問題,學校科學分析就業形勢,將就業工作前置,提出了『以特色促進就業,以就業保證生源』、『送出一名學生、致富一個家庭』和『就業工作網絡化』等的工作思路,利用各種媒體和信息渠道把握就業動態,公布就業信息,並采取『合作培養』和『訂單式』培養的形式,進一步鞏固和拓寬就業市場。目前,已完成與鶴崗市人民醫院合作培養男護學生,與龍寶和天幫藥業『訂單』培養制藥工程專業學生,與中國煤炭總醫院『訂單』培養禮儀導診護士等合作培養工作,為拓寬學生就業渠道、鞏固就業市場、推動學校長足發展奠定了基礎。目前,已提前安置畢業生就業136名。
學習實踐活動試點工作的深入開展,加快了學校科學發展理念的形成,推動了學校科學發展實踐的創新。目前,全校上下進一步強化了『三個意識』、找准了『三個定位』、實現了『兩個結合』。增強『三個意識』,即增強了科學發展意識,確立了『主動適應並服務於地方經濟建設』的戰略思想;增強了改革創新意識,明晰了以辦學結構調整為重點、以創特色鑄品牌為主要內容的努力方向;增強了愛崗敬業意識,實現了工作作風的進一步轉變,務實、高效的風氣正在形成。找准『三個定位』,即找准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服務『定位』,找准自身發展的市場『定位』,找准對外合作的『定位』,真正實現了學校辦學與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相結合、學校辦學與推動百姓子女求學就業脫貧致富相結合,形成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纔培養模式,走出發一條特色、創新發展的成功之路,促進了學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