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西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學習實踐活動為契機,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譜好『興農、促農、強農、富農、惠農』五部曲,農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1、謀劃產業興農,積極培育六大優勢主導產業。一是綠色食品產業。與農墾牡丹江分局共同建設600萬畝興凱湖優質綠色水稻產業帶,規劃了6大種植區、56個標准化基地,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品牌。二是綠色畜牧產業。按照雞東及六區突出發展生豬、密山突出發展牛羊、虎林突出發展大鵝和奶牛的布局,建設綠色畜牧業產業。三是農產品加工產業。通過引進、重組、改造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的規模和檔次,在全市形成了米、面、油、乳、肉、酒等品種齊全的農產品加工體系。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57戶,其中國家級1戶、省級12戶。四是特色經濟作物產業。積極發展一村一品,培育了南瓜、甜玉米、蓖麻、食用菌、甜菜、烤煙、北藥、大白魚養殖、農家游等特色產業。五是勞務輸出產業。通過挖掘自身潛力,提供完善服務,打造勞務品牌,加強勞務輸出。六是農產品出口產業。依托兩個對俄口岸,建設了水稻、果菜、萬壽菊、甜玉米、白瓜、豬牛肉六大農產品出口基地315萬畝。投資6500萬元,建立了雞西市對俄蔬菜出口批發大市場。2009年,按照省『播種面積不減少,糧食生產不滑坡』的總體要求,全市農作物計劃播種面積738.9萬畝,比去年增長18.9%。
2、夯實基礎促農,提高農業抵御風險能力。圍繞保障農業生產,加強農機化建設和水利化建設。以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為目標,按照農業機械生產綜合性發展方向,穩步增加農機總量,提高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和農機裝備水平。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142.5萬千瓦,綜合農機化程度達到88%。今年備春耕生產中投入農機具檢修資金1220萬元,檢修農機具1.41萬臺(套),為高標准、高質量完成播種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針對十年九春旱的實際,每年全市都投入1000多萬元,用於打抗旱井、補水井,興修小塘壩、小蓄水池等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全市抗旱井、補水井達8000多眼,已建成30萬畝以上大型灌區1處,萬畝以上灌區10處。
3、推廣科技強農,加快農業生產信息化進程。一是大力實施農業標准化。制定並實施了從用種、施肥、播種、整地、管理、收獲到加工、營銷一系列的標准化規程,種植業標准化率達到了90%。二是積極推廣農業先進技術。先後推廣應用了了水稻工廠化育苗、超早育苗、稀植擺栽、節水灌溉和大豆?三栽培、玉米提質增效栽培、農作物化學調控等先進適用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全市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7%。三是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了農業信息發布會制度,每年召開農業信息發布會,發布農業技術、市場供求和價格信息,科學指導農業生產和經營。建立了覆蓋市縣鄉村的四級農業信息網絡,覆蓋面達到92%。四是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實施農村實用人纔培訓工程,廣泛開展農民科技培訓,每年培訓農民35萬人次,為新農業生產提供了人纔智力支持。
4、落實政策富農,提高農民收入水平。認真組織實施省良種補貼發放辦法,制定了《雞西市良種補貼發放實施方案》,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實行有種有補、不種不補、誰種補誰,並采取『一折(卡)通』形式直接發放給農民(種植者),保證了資金下發公開、公正、透明。目前,第一批良種補貼資金3706萬元已發放完畢,省裡下撥的糧食直補資金8134萬元和農資綜合補貼21398萬元,也已經全部按時發放到位。2009年全市發放春季農機具補貼資金1923萬元,共補貼大中型拖拉機283臺,收割機205臺,插秧機395臺,配套機具472臺套。
5、改善民生惠農,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一是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開展了創建『三優』活動,投入整治環境、村屯綠化資金1600多萬元,每天出動人力1.6萬,出動鏟車、鉤機、推土機、運輸車百餘臺,各縣區粉刷院牆1.7萬平方米;清運垃圾6.9萬立方米;清理邊溝453.9萬延長米;規范柴草垛6436個;栽植綠化樹29.6萬株。二是改善農民居住條件。2009年全市計劃改造泥草房1萬戶,面積85萬平方米,總投資6億元。目前,已拆除泥草房1500戶,已建成862戶、7.1萬平方米。三是保障飲水安全。確定全市今年新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33處。重點解決33個村屯、1.54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目前,已完成打井13眼、自來水入戶工程13處。有13個村屯、6000餘人吃上了安全水。四是抓好農村道路建設。全市農村公路已開工92項,佔項目總數的77%。已完成路基646公裡、基層268.8公裡、路面162.3公裡,分別佔年度計劃裡程的44.6%、18.6%、11.2%。五是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市農村常住人口47.97萬人,參合人數46萬人,參合率達到95.89%。上半年,共為76464名參合農民補償、補助各類資金1942.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