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人口達982.11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裡江流域。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十二世紀,由阿骨打建立了金朝。1483年,清太祖統一了女真部落,建立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35年10月13日,皇太極繼位稱帝,改國號清,廢除女真舊稱,改族名為滿洲。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滿族古稱肅慎、靺鞨、女真,長期以來,有語言,沒有文字。到了漢族唐朝時期,公元698年,滿族先民靺鞨人在現今牡丹江地區,建立了『震國』,其首領大怍榮受大唐冊封為『渤海郡王』,即古渤海國。渤海國歷經15代國王,229年。後被契丹族建立的『遼』所滅。當時渤海國民間使用的是古老的原始森林象形符號(原始象形文字),其上層人物及官方通用漢字。大約在五代時期,黑水靺鞨在物競天擇的演化過程中,逐漸興旺起來,改稱女真。遼滅渤海國後,恐女真人為患,將數千大戶遷於遼陽之南,號『熟女真』;散居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各部落稱『生女真』時間到了公元1115年,生女真的完顏部強盛起來,在現今黑龍江阿城地區建立了大金帝國。與遼、宋對峙的大金朝時代,由完顏希尹仿漢字和契丹字創制成女真文(金文)。蒙古滅大金後,其文字也隨著消亡。到了明末清初,女真建州部努爾哈赤崛起,建立大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於1599年,命額爾德尼等人借用蒙古字創造出老滿文。到了天命八年(1623年),由達海對老滿文進行了關鍵性改革,使之臻於完善,也就是有圈點的滿文。滿文使用了二百多年,對滿族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到了滿族問鼎中原,統一全國之後,滿文逐漸被漢字所代替。滿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後,逐漸學習漢族年代久遠的語言、文字。對漢字學習和應用的普遍性,使提高書寫藝術性成為必然趨勢,一批滿族書畫愛好者隨之出現。到了康、乾盛世,直至嘉慶年間,滿族上層社會書法家以群體規模登上文壇。後經辛亥革命、新中國建立至今,滿族書法作為中國多民族大家庭文化的一部分,長盛不衰。
滿族本來有自已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創制於16世紀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創制的。17世紀四十年代,滿族大量入關後,普遍開始習用漢語文。現只有黑龍江省黑河市愛琿鎮和富裕縣還有人能講滿語。早期滿文著作有《滿文老檔》、《滿州實錄》和《異域錄》等。滿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獵、戰斗的活動演化而來。滿族喜愛的娛樂活動還有跳馬、跳駱駝及滑冰等。十八世紀中期,『八旗子弟』創作了一種新的鼓詞,配合鼓板、三弦演唱,名為『清音子弟書』。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頭頂後部留發梳辮留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婦女則喜歡穿旗袍,梳京頭或『盤髻兒』,戴兒環,腰間掛手帕。滿族入關後,其服裝與漢族服裝趨於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下來,成為中國婦女的傳統服裝。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