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從窮屯子,到新農村,一個華麗轉身。幾年來,哈爾濱市通河縣鳳山鎮清茶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向國帶領鄉親們艱苦奮斗,以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促進經濟社會不斷進步,讓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清茶村曾經是個窮屯子。村民走的是泥水路,住的是泥草房。當年有句順口溜:『人窮收入少,姑娘往外跑。一年忙到頭,腰包鼓不了。』2002年10月,通過村委會換屆選舉,李向國成了鄉親們的領路人。經過和班子成員研究,李向國決定通過四招兒帶領鄉親們致富。
向『雜』要效益。多年來,清茶村種植業主要以苞米、大豆為主,農民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兒。經過研究大家認為,城裡人現在追求健康飲食,喜歡吃粗糧、雜糧了,應該改種小雜糧。可老百姓不願意種,怕賠錢。於是李向國和村乾部帶頭種植。由於請了技術員,雜糧長勢喜人,秋後賣完糧一算,每畝小雜糧掙的錢比種黃豆、苞米多收入70多元。村民們轉年紛紛種植小雜糧,僅此一項農民戶均增收1500多元。
向『藥』要效益。清茶村地處山區,氣候非常適合平貝、龍膽草、人參和五味子的生長。經過市場調研,李向國決定發展中藥材種植。現在,村裡中藥材種植面積達3500多畝,其中五味子就達3000畝,僅種藥材每戶農民年增收2000元。
向『菌』要效益。現在,全村年增加收入100多萬元。他們還成立了食用菌專業技術合作社,構建了『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產銷一條龍模式,第一個在全縣成了食用菌專業村。在此帶動下,發展食用菌,全鎮農戶增收700多萬元。
向『轉』要效益。『喝燒酒、打麻將、張家短、李家長、前村扯、後屯晃』,農閑時有些村民就是不乾正經事兒。為改變這些陋習,李向國和村乾部積極和縣勞轉辦、山產品加工廠聯系,組織村民通過外出務工、采集山野菜搞創收。這樣,村裡每年轉移勞動力70多人,進山采集山產品者100多人,每戶農民都能增收1500元以上。
日子好了,李向國開始琢磨改善村屯環境。如今的清茶村舊貌換新顏,道路是水泥的,路燈是節能的,邊溝是整齊的,綠化樹是垂榆的,房子是磚瓦的,家家還吃上了自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