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建言獻策挖 掘文化資源
2009-11-23 16:35:4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原生文化 源流綿延不盡

  記者 吳延凱  董雲平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專家黃任遠,談起如何挖掘利用民族文化遺產,深感任重而道遠。

  他說,黑龍江流域歷史上的鮮卑族、契丹族、肅慎——女真族系及女真族的後裔滿族,或輪番割據,或入主中原,前後長達幾百年,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為黑龍江文化積累了豐厚的內涵,同時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這是一筆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

  正是對黑龍江這種原生文化的珍愛和深切關注,黃任遠潛心研究,著成了《黑龍江流域文明研究》一書。他說,黑龍江流域文明,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經濟繁榮、生產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推動了中華文明的向前發展。與此同時,黑龍江流域文明是中華文明『和而不同』文化精神的鮮明體現,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綿延不絕的文化傳承。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古代先民,曾經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漁獵、游牧、農耕文化。數萬年沒有間斷的黑龍江流域文明史,形成的黑水文化,至今仍熠熠生輝。與此同時,黑龍江流域文明具有開拓進取的開發性文化和極強吸納性、包容性的雜交文化的豐富特征,是充滿活力的值得人們珍視傳承的寶貴文化資源。

  所以,我們應當認真研究我們祖先的文化,看重黑龍江流域文明中的開放包容意識,看重開發性的文化特征,使之釋放出綿延不盡的文化創造力。

  移民文化融合各類文明

  記者 董雲平

  最早提出『流人文化』概念的學者、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李興盛先生,致力於流人文化研究已30載。李興盛先生認為,這種文化是漢民族中原文化與『流人』隊伍中其他民族文化、邊疆固有的少數民族文化互相碰撞、交流、融合的產物。大量『術業有專攻』的流人到達黑龍江後,形成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結合體,就是流人文化。

  『流人文化』對黑龍江的影響尤為深遠,清初遣戍到東北的『流人』中不乏江南纔子與文人學者。他們在客居黑龍江的歲月裡,不僅創作了黑龍江省第一部散文集,還創作了黑龍江省第一部書信集以及黑龍江省第一部戲劇集。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流人創造了黑龍江的文明。黑龍江的流人文化也使得黑龍江地域經濟、生產生活方式、民俗等諸多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影響,推動了地域的經濟發展與民族之間的融合。

  『「流人文化」是邊疆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對其加以更好地利用與開發將是未來工作的重點。』李興盛說。流人文化是創建邊疆今日新質文化的堅實基礎,可以提高流人所在地在海內外的知名度,而且可以開發旅游與文藝創作新資源,對我省文博事業的發展助上一臂之力,所以我省應深入研究、挖掘、搶救並利用流人文化,為創建文化強省做出貢獻。


 

  外來文化匯集多種元素

  記者 譚湘竹

  黑龍江省社科院猶太研究中心研究員李述笑說,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來說,目前的博物館出現不少,但是規模都不大,作為哈爾濱這個城市,應該有一個自己的城市博物館,把自己城市的歷史特別是特色文化充分的表示一下,也便於城市文化的傳承。因為哈爾濱的城市歷史文化特點就是共生化和多元化,哈爾濱城市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中西交融,西方文化通過哈爾濱傳進來,再把中國文化傳出去,哈爾濱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這個鮮明特色應該更好的利用,這個特色不同於其他城市,更有特點。

  李述笑建議,哈爾濱市委市政府的有關部門應該下點力氣做一個哈爾濱城市文化的博物館,應該有一個長遠規劃。比如歷史上有很多猶太人曾在哈爾濱生活過,所以省社科院的工作人員對於猶太文化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一些畫冊,並召開國際研討會,還組建了一個猶太歷史文化展覽館,這個展覽館很受歡迎,尤其得到了國內外的政要和文化界人士的一致贊賞。因此,充分挖掘特色文化,把最有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博物館文博事業中,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成效。

  紅色文化發揮更大潛力

  記者 譚湘竹

  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黑龍江老區建設促進會副秘書長常好禮說,我省紅色文化博物館這幾年有很大發展,從全省來看,除了哈爾濱之外,尚志、佳木斯、黑河、牡丹江等城市都有一些規模大小不等的紅色紀念館。據我了解,這些紀念館目前運作的都不錯,參觀的人也不少,這些紀念館的成績都相當可觀。從我省來看,紅色展覽館還不是太多,很有發展的空間,與鄰省比較起來,我們還有很大潛力可挖。比如東北抗聯紀念館,規模還可以更大一些,抗聯有九個軍在咱們省誕生、戰斗,我們很有資格建設一個規模比較大的全國一流的紀念館。現在雖然有一些,但是還不夠,可挖掘的潛力還很大。

  常好禮繼續說,作為紅色文化旅游來看,最近這兩年有很大的發展,省委非常重視紅色文化的發展,我們也看到了紅色文化的發展前景,應該繼續推進,讓紅色文化進一步發展起來,以便讓世人都了解我們省革命的歷史,了解黑龍江人民在新中國成立和建設過程中做出的巨大貢獻。作為黑龍江人應該感到驕傲自豪,不要認為我們沒有井岡山,沒有延安,其實我們革命的歷史也很長,特別是抗戰的14年時間,黑龍江人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我們要大力宣傳黑龍江人的紅色精神,把紅色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博物館的展覽中,把我們的歷史宣傳出去,讓群眾都知道我們的光榮歷史,以革命歷史為榮,發揚我們的革命精神。


 

  開發文化凝聚精神資源

  記者 楊寧舒

  省社科院研究員董鴻揚說,黑龍江的開發文化,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土地開發。先是清朝以來一批又一批的『闖關東』的農民,在黑龍江大地上創造的力闢榛莽、頑強不屈、一往無前的闖關東精神;其次是新中國建設初期,十幾萬轉業官兵、百萬知青在北大荒的開發,還有八萬鐵道兵的大小興安嶺開發,數萬轉業官兵、科技人員、乾部工人的大慶油田開發,構成了黑龍江在共和國建設史上的三大開發,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和國防安全,並凝聚了優秀的精神文化資源。

  二是實業開發。清朝時期,全國各地來闖關東的『漢子』,除了開發土地,還有很多人做起了小買賣。他們在黑土地上白手起家,一些人最終成為富商巨賈。他們中的優秀代表,不僅精明強乾,而且熱心慈善,具有愛國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成為民族資本家的優秀代表。如哈爾濱同記商場、工廠創始人武百祥。富有愛國精神的民族資本家,在黑龍江創造了很多既傳奇又令人感動的故事,很值得我們建館紀念和宣傳。

  三是文化開發。從最初以江南纔子吳兆騫為代表的流人所帶來的流人文化,到鐵路修建以後,俄羅斯人在黑龍江的辦學辦報,到『學界巨子』在黑龍江等地興辦教育是值得我們挖掘和利用的。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