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農村基層組織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2009-11-24 16:05:58 來源:東北網  作者:趙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劉春利在低保戶家走訪。東北網記者 趙海 攝 

大團村80高齡的老人在為災區捐款。照片由大團村提供

  東北網11月24日訊 題:農村基層組織戰線上的一面旗幟——記牡丹江東安區興隆鎮大團村黨支部書記劉春利

  『我熱愛大團村,我要用3-5年的時間徹底改變村容村貌,讓百姓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這是一名村支部書記工作筆記本上的一段話,這朴實無華的話語,折射出一名基層黨員乾部把百姓冷暖沈甸甸地放在心上,一心為村集體發展、為百姓過上好日子鞠躬盡瘁,他就是牡丹江市東安區大團村黨支部書記劉春利。


大團村組織表演的文藝節目。照片由大團村提供 

  臨危受命心系百姓乾實事

  牡丹江市東安區大團村是一個擁有409戶1385口人、7402畝耕地的農業生產為主的村,但大團村集體經濟薄弱,人均收入低,村容村貌環境差,老百姓熱切地企盼上級幫助他們選出一個好的致富帶頭人。興隆鎮黨委選派一名乾部到村裡通過走訪黨員和村民,大家一致推薦時任村黨支部委員、興隆電力器村副廠長、民營電鍍廠廠長的劉春利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黨組織幾次找他談,他顧慮重重,但他看到了群眾的企盼目光,想到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感到了組織對他的信任,服從了組織安排,放下自己家的工廠,臨危受命。

  劉春利一上任,就給村裡班子三名成員共同『約法三章』,不貪、不佔、要做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領頭羊』。劉春利家有個小工廠,效益也不錯,但他家的轎車幾乎成為村裡『公車』,老百姓誰家有個急事,他主動出車,村裡上路燈缺材料,他從自己廠裡拿,分文不要,使群眾看到了一心為公的帶頭人,感到真正有了『主心骨』。村裡的穩定是發展的關鍵,村裡決定拿出村集體200多畝機動地,較好地解決了第二輪土地延包中積淀下來的許多矛盾,改變了村民上訪告狀的局面,穩定了人心。同時,對村級財產全部公開,並成立了由村民代表參加的理財監督小組。每年村裡要乾的事情,召開黨員和村民代表會議,大家敲定。他認為『村務』公開,給百姓一個交待,還乾部一個清白,是件好事。村裡將的4個『馬號』、大隊會議室、日偽時期廢棄飛機場都不變賣,而是進行了維修和『包裝』,通過多種形式招商引資,把村裡的閑置資產盤活了,先後有木器廠、瀝青廠、養殖場、彩磚廠等9戶企業入駐,不僅每年增加村集體年收益近20萬元,而且安排村裡剩餘勞動力80多人。

  劉春利為群眾所想,把重點放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變村屯髒亂差環境上。建造文化休閑廣場,本來工程預算35萬元的工程,可他不到22萬元就建成了,質量卻絲毫不打折扣。打井改造自來水,使全體村民吃上了免費的自來水,解決了農業灌溉的問題。帶領村民整修了五千延長米的田間道,在村西南河溝上修建了一座橋,解決了村民生產問題。這個橋被村民稱為『連心橋』。從2008年開始到2009年的10月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通過各種渠道,籌資近80萬元,新修村屯水泥路3公裡,石砌邊溝、栽上400棵垂榆,使村屯主巷道70%實現了硬化。村裡環境發生了巨變,被牡丹江市政府確定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


  鞠躬盡瘁為群眾抗爭病魔建家園

  劉春利雖然對花錢的事很『摳』,但為百姓花錢,他從不心疼。2004年10月18日傍晚,老黨員陳玉珍突發急性膽囊結石,家人急得團團轉,一個電話打到劉春利家裡,他二話沒說,開車連夜把老人送到市醫院,親自為老人掛號、辦理住院手續,忙到凌晨2點多,醫生說,幸好送來及時,纔救了老人的命。村裡每逢紅白喜事,他都要親自到場,幫著張羅張羅。誰家小兩口鬧矛盾了,他就當起『調解員』、『和事佬』。村裡有人貸款找不到擔保人,他主動擔起責任。他還經常關心村裡的老人、五保戶、老村乾部。每年給婦女、老人過『三八節』、『老年節』,已經成為村裡一條不成文的規矩。

  劉春利心裡裝的最多的是大團村的發展、百姓的富裕,考慮自己卻很少。2004年患了胃癌,胃切除三分之二。按常理,村書記住的房子應該是最好的,況且他家還有小工廠,經濟富裕,但他的房子在村裡最邊頭,已腐爛漏洞的大門沒時間更換,他把全部身心都投放到村裡發展。幾年來,他不知疲倦,忘我工作。在與病魔爭斗的過程中,劉春利最放心不下的還是村裡的發展和村民的事情。

  2009年春天,他胃病再次復發,村乾部和家人多次勸他去醫院檢查,他卻說,村裡的幾條道還沒修完,文化廣場也正在籌建當中,等忙完了再說吧。這一等又是半年多,健康每況愈下。媳婦哭成了淚人,癱瘓在床多年的82歲老爹急了眼,他這纔借區裡開會的機會去醫院做體檢,結果癌細胞已轉移到胰腺上。聽到這個消息,村民姚淑蘭哭訴,『他把心思都用在村上了,這病真是累的。』在上級領導的強烈催促下,纔去北京做化療。在去北京檢查以前,他預感到了病情的嚴重,隨即回村裡召開了村『兩委』會會議,安排了眼下要做的幾件事情。到了北京後,他仍不忘村裡的工作,電話不斷詢問黨員學習情況,工程進展情況,從北京回來第一件事是到村廣場查看工程質量和進展。他就這樣往返牡丹江與北京之間,因為他心裡惦念著大團村、惦念著他的事業。就在前幾天第三次去北京化療時,他向其他乾部安排了明年修路工程用的水泥、沙子儲備工作。

  作為村書記,他一心撲在工作上,一心一意為村裡辦了許多實事,為了大家忘了小家。劉春利經手了上百萬元的資金用於發展集體事業,為了村裡的發展,疏於對自己家工廠的管理,致使廠子效益日漸滑坡,每年少收入10多萬元。由於村裡事務纏身,他對家人的關懷,尤其是對臥病在床的老父親照顧很少,為此,他深感愧疚。

  45歲的劉春利,在七年的村支部書記工作崗位上,始終以對黨的事業和對百姓的利益高於一切的態度,困難面前不低頭,病魔面前不屈服,組織帶領全村廣大黨員和群眾,短短幾年間就把一個上訪告狀、貧窮落後的小村,建成面貌一新的小康村。村黨支部獲市『五個好』村黨支部稱號。他本人,2008年被市委命名為『優秀村黨組織書記』。東安區委、區政府拿出2萬元錢幫助其解決就醫及遇到的困難,區委組織部拔出特殊黨費5000元慰問了劉春利及家人。

  劉春利嘔心瀝血,把全部精力和自身價值都用在村裡發展上、百姓致富上。短短幾年的時間,使一個經濟基礎薄弱的大團村,通過盤活資產、招商引資等方式增加村集體經濟積累近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年遞增11%。2008年村黨支部獲市『五個好』村支部,劉春利被市委命名為『優秀村黨組織書記』。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