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任南琪教授
2009-12-07 15:52:32 來源:東北網  作者:朱丹鈺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任南琪院士。

  東北網12月7日訊 題:碧水藍天映丹心——走近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任南琪教授

  記者 朱丹鈺

  環境和能源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關注的熱點,無數有志於此的專家學者早已把環境和能源問題當成了自己的畢生事業。哈爾濱工業大學的任南琪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城市水質轉化規律與保障技術』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帶頭人;2001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第四批『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50歲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任南琪長期圍繞著廢水處理工程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積極開展研究,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從『鍾情』文藝到『獻身』環境

  1959年3月生於哈爾濱的任南琪坦言,自己是一個『一帆風順』的人。1976年中學畢業,任南琪在哈六中當了一年級的語文老師。1977年,恢復高考當年,18歲的任南琪聽到可以考大學的消息,非常高興地報了名,並考取了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城市建設系給水排水工程專業。

  其實,任南琪一直『傾心』的是文藝,打小他就是班上的文藝骨乾,尤其是竹笛演奏,已經達到了『半專業』水平,而且早就名聲在外了。上大學以後,哈爾濱的一些文藝團體還曾到任南琪所在的哈六中找過他,邀請他加入。當年報考大學時,身為科技工作者的父母一致要求他學理工科,為了尊重父母的選擇並兼顧自己的愛好,任南琪當時和家裡達成一個協議:只考一次理工科,萬一失敗,就棄理從文,而就是在這次人生路上的選擇,讓任南琪的命運從此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

  『給排水專業當年是父母為我選的,我當時對此並不太了解。但現在回過頭來看,當初的決定是非常正確的,因為這個專業對我可以說是「如魚得水」。

  任南琪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之中。大學期間,他越來越喜歡這個專業了。特別是在大三時學了《水處理微生物學》後感觸很深,開始逐漸傾向於污水處理方向的學習和鑽研,尤其『青睞』微生物。

  1989年任南琪師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在自己所發明的『廢水厭氧處理設備』中發現了『生物產氫的現象』,根據導師的指導,任南琪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經過深思熟慮,他大膽地選擇了『廢水生物制氫』這一國際前沿課題,經過4年的不懈努力和深入研究,終於完成了博士論文《有機廢水處理生物產氫原理與工程控制對策研究》,取得了生物制氫研究的重大突破,這時他剛滿35歲。從那時起,任南琪開始了被人們稱做是『淨化人類生存空間』的科研項目研究。


 

  學為祖國服務人民

  早在攻讀博士學位時,導師王寶貞教授就提醒任南琪:『只要是科研和國家需要,個人的榮辱得失都不能考慮,選定目標,然後義無反顧地走下去,能成功最好,不成功也會給別人提供些寶貴的數據和經驗。』在30餘年的求學和治學經歷中,任南琪正是遵循導師的教誨,進行了艱難的跋涉。

  1995年他在美國參加國際會議期間,有幾個國家的公司跟蹤邀請他。尤其是有相當實力的美國氣體產品與化學公司總部提出以雄厚的資金資助他在美國開展中試研究。當時,任南琪首先想到了這項成果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始創新,便婉言謝絕了。後來這家公司不甘心與任南琪失之交臂,又來函再次邀請他。導師王寶貞對他說:『雖然美國的實驗條件好,但到那裡你是給別人乾,而在國內你是主人,從國家利益考慮,你應該繼續在中國完成生物制氫技術的中試。』導師的話更堅定了他為國爭光的信念。

  『我所從事的專業與國計民生直接掛鉤,因此我感到非常幸運。人生最大的幸事是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用個人所學、所長、所創,為社會、為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三十年來我所有的工作都是直接為人民大眾服務,我覺得這就是我今生最大的成就。』任南琪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雙苯廠爆炸,松花江水體出現硝基苯污染的危機。作為『松花江硝基苯重大水污染事件』國家應急科技專項發起人之一和總項目負責人,任南琪堅定地說:『哈爾濱的水環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局面,市政府要求我們全力攻關,作為我們研究水環境、水科學的哈工大市政學院,必須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我們對地方、對國家、對人民的責任,如果我們不能完成這項任務,我們就有負於自己的責任!』。他和同事們一起日夜奮戰,順利完成了研究工作和項目驗收。

  任南琪主持的『松花江水污染應急科技對策與決策支持系統綜合研究』課題,在我國率先建立了流域水體安全預警體系和應急決策管理支持系統,為今後發生類似突發性污染事件後及時決策,提供了數值模擬平臺。

  為人師表築基鑄魂

  『治學嚴謹,求實創新;為人師表,寬厚謙和;勤奮忘我,成就卓著。』這是任南琪給學生們的總體印象。

  市政學院博士生導師李建政教授是任南琪第一批研究生,提到任南琪,他似乎有說不完的話:『任老師雖然身兼多職,行政事務很繁忙,但是他對科研的敬業精神讓我欽佩,尤其是作為老師,他特別注重對學生的培養。我多次看到任老師中午休息時,在辦公室批改學生的論文,他幾乎沒有自己的休息時間。任老師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學生,他會針對具體問題隨時隨地的進行指導,他還經常下實驗室,給學生進行實地指導……』

  任南琪1994年就開始在自己的課題組中開展了每周的例會制度。在例會上任南琪會對學生進行階段性的指導,並且會給他們下一步研究指明方向。慢慢的這個例會在學院很有影響力,即使不是課題組的師生也來參加這個會議,最多的時候參加會議的有100多人。各個方向的學生都有發言權,大大開闊了學生們的眼界,讓學生不僅僅只局限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內,這些都對學生們全面的發展非常有利。

  目前,任南琪課題組已形成了以4位教授、3位副教授、3位講師和100餘名研究生組成的團隊。

  打造團隊和諧共贏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團隊,一個優秀的團隊能培養出一批優秀的人纔』。2004年,以任南琪教授為帶頭人的學院科研團隊被批准為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研究方向為『城市水質保障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2007年9月27日正式批准建設以任南琪教授為主任的『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2008年10月,『城市水質轉化規律與保障技術國家創新研究群體』作為哈工大首批國家創新研究群體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專家組評審。

  對此,任南琪深以為榮,他說:『國家創新研究群體』的稱號要遠遠高於個人取得的國家級榮譽。個人取得成績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但在國家作為團隊能獲得這樣榮譽的卻很少。這是對我們這個集體的認可,同時也是對我們努力工作、傳承創新的最高褒獎。

  任南琪說:『我們所有的成就都離不開團結協作,學院的這支團隊是老先生傳承下來的,他們把優良傳統傳給我們。相信我們的年輕人會把團隊精神發揚得非常好。我們之所以有今天,不僅是10名創新團隊成員,還包括外圍的幾十名骨乾教師……他們不只是在學術方面,更在道德思想方面都做得十分突出。大家在做任何事情時首先考慮到的都是集體和學校的榮譽,而非個人。』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位與『水』打了半輩子交道的水處理專家,三十餘載春秋獻身我國環境事業,帶領他的團隊,用他們的所學、所研、所創,傾力打造我國的碧水藍天、淨化人類生存空間,解困世界能源危機……等待任南琪去開拓的事業還有很多,面對國家的使命、人類的未來,他沒有停歇,一直在路上……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