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陶瓷人生——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周玉
2009-12-07 15:59:31 來源:東北網  作者:朱丹鈺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周玉院士。

  東北網12月7日訊 題:陶瓷人生——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玉

  記者 朱丹鈺

  周玉,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兼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材料分會理事長。多年從事陶瓷的相變與韌化、陶瓷復合材料的抗熱震與耐燒蝕性能及其在航天防熱部件上的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日前,周玉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玉的『勤』

  『紮紮實實做事,踏踏實實做人』,是周玉說得最多的一句話。『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老老實實,不要投機,一分勤力一分酬。』周玉淡淡而堅定地說。對於此次當選院士,他說:這要感謝國家、感謝學校、感謝前輩、感謝導師和自己的團隊,沒有大環境及大家的支持就不會有今天的結果。其實,正如周玉所說『一分勤力一分酬』,成功的背後離不開他不懈的努力和拼搏。

  周玉1978年,作為高考制度恢復後的第一屆學生考入哈工大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學習。1984年,周玉從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但周玉沒有就此滿足,1985年,在校任助教的周玉開始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材料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雷廷權教授。從此,周玉開始了他的陶瓷人生。

  1987年,周玉作為國家教委首批中日聯合培養的博士生,來到了東京大學。進入學校的第二天他就開始了實驗工作。周玉工作十分勤奮,每天早出晚歸。實驗室晚上的電壓比較穩定,有利於電子顯微鏡觀測,許多重要的實驗周玉就在夜晚完成,有時通宵達旦。

  功夫不負有心人,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周玉就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的幾乎全部試驗工作,受到了雙方導師的好評。

  1988年,改革開放近10年,和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成為出國的熱點。這年10月,周玉回國的日期到了。當一些中國學生為回國還是留在日本而痛苦抉擇時,周玉謝絕了日本導師的誠心挽留,帶著自己的全部實驗結果(包括400餘張電鏡的底片)資料按時回到了母校。

  回憶起這件事,周玉說,當時我沒有想什麼,只覺得時間到了,就回來吧!日本的科研環境和條件雖然比較優越,但母校哈工大有我的老師、同事,他們替我承擔著我應該承擔的任務,讓我出國學習。母校有我的學生,還有我的工作、我的責任。


 

  周玉的『聚』

  周玉最初在金屬材料及熱處理教研室,後來又組建了材料科學系特種陶瓷研究所。無論在哪個集體,周玉都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大家,組成了一個優秀的、團結向上的集體。

  周玉教授就像一杆旗幟,用個人的人格魅力感召凝聚著特陶所團隊中的每位成員。目前研究所的許多老師都是因為周玉的熱情相約而留了下來。1996年,賈德昌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提前留校了。當時,博士生找工作非常容易,很多同學不願意留校,賈德昌也找好了北京一家研究院。周玉覺得在課題組的建設中,急需一個像賈德昌這樣的助手,希望他留下來工作。

  賈德昌說:『當時,周老師找我談話後。我覺得雖然條件艱苦了一些,但能和周老師一起從事先進陶瓷材料方面的科研工作有挑戰、有意思,就義無反顧的留下了。』也正如周玉所希望的,他日後成了自己的得力助手,課題組科研及管理的骨乾,並逐漸成長為所裡多功能航天防熱陶瓷復合材料及應用研究方向的帶頭人。

  如今的研究所已有師生近百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導師6人、講師4人。追憶今昔,特種陶瓷研究所副所長賈德昌教授非常感慨地說:『當時包括雷廷權院士、周玉教授,整個課題組一張桌兒就能坐下。』

  周玉的『勇』

  『當初我們課題組實驗室還在機械樓地下室時,對門實驗室的隔壁就是學校的配電房。有一次,大家正在做實驗,突然聽見外面有人喊失火了。當時,正好在實驗室的周玉老師,還在大家發愣的時候,二話沒說,抄起滅火器,跳出對面屋的窗戶,衝進了往外冒煙的隔壁配電房……』周玉的勇敢至今仍讓賈德昌記憶猶新。而周玉的勇敢卻不僅僅表現在生活中,在科研中,他更是敢於迎接挑戰。

  雞西柳毛碳素公司有亞洲最大的優質天然石墨礦。20世紀90年代初,經過國內專家充分論證,公司確立了生產天然石墨電極、代替人工石墨電極的構想。為實現這個振興地方經濟的計劃,雞西市政府和民間共計籌措了資金約1.2億元。然而生產線建成後,生產出的天然石墨電極卻不合格。企業陷入了困境,心急火燎地派人四處求援。國內許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俄、德等國的專家都對這項生產技術難題束手無策。

  1997年下半年的某一天,碳素公司的代表焦急地來到哈工大,找到了周玉。當時,周玉課題組的幾個重要的科研項目正處在攻關階段,任務十分緊。他詳細了解情況後對公司代表說:『讓我們試試吧,我們會利用掌握的所有技術能力,盡最大的努力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我們沒有十足的把握!』

  接下了這個項目就等於埋藏下一個潛在的危機。如果這個項目失敗,勢必對課題組的信譽和將來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周玉對課題組人員說:『如果這個項目搞成功了,就會給雞西多少工人帶來工作和希望,給地方帶來多少財政收入啊!科研工作者不能忘記自己的使命,我們身上同樣肩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在周玉的指導下,課題組從1997年9月開始接手這個項目,經過一年多艱苦的技術攻關,終於在提高導電性和抗氧化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勝利完成了項目的預期目標。

  周玉的『嚴』

  談起對老師的印象,周玉的學生反映最多的是周玉的『嚴』。

  對於學生培養,周玉把自己對於科研工作的認識貫穿到教學中。他認為,不能把讓學生修夠學分、畢業作為培養目標,而應當讓學生與工程科研項目結合,爭取出高水平的科研學術成果。

  周玉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他定期檢查學生的課題進展情況,如果學生沒有按時完成任務,他就會給予嚴厲批評。碩士生小王由於著急畢業,對實驗結果分析得不清楚。看了小王的論文後,周玉嚴肅地說:『這樣做論文是不行的。不要著急,要對自己負責!好好做!』

  當論文工作接近後期的時候,周玉勉勵教導學生,越到後期,越是收獲的『季節』,但不能急於收秋,要乘勝追擊打殲滅戰,以求論文的成果和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獲得最好效果。周玉的博士生馮海波在論文初稿完成後提出答辯要求。看了馮海波的論文,周玉提出,你的論文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如果再深入分析一下,效果會更好!後來,馮海波通過努力鑽研,論文最後獲得校優秀論文……

  周玉還充分利用學術會議、學術交流,開闊學術視野,為學生開出新的專業和研究方向。他說:『我認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非常重要,要讓學生不斷地接受國內、國際先進的東西,開拓創新。』歐陽家虎說:『近三年來,所裡請了近30名中外知名學者來作報告,這為學生提供了良好氛圍,讓學生對學術前沿有了更多更好的理解。』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