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1日訊 (王宗華 記者 趙海)梨南村位於三江平原南緣,寶石河北岸,是寶清縣境內一個美麗富饒的小村莊。該村共有農戶361戶,耕地面積7200畝,人均耕地5.4畝。與附近的村屯相比,這個村的土地面積不算多。但近幾年來這個村光大群眾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拼搏進取,開拓創新,實現了村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2008年全村總收入實現14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450元。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面旗幟。說起這個村裡這幾年的發展歷程,村黨支部書記姚念和對記者說,黨支部就像火車頭,首要任務就是帶領群眾走上致富道路。
梨南村有1200人,其中黨員32名。姚念和說,黨支部就是全村的戰斗堡壘,支部書記就是村民致富的領頭雁。一個村能不能發展,老百姓能不能富起來,過上好日子,關鍵在班子,重點在乾部。他說2001年自己上任的時候,村子裡比較窮,全村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種地,但當時種地的成本很高,而且也存在著市場風險,趕上年景不好糧食賣不上價,農民一年的勞動就要化為泡影。村裡群眾剛剛達到溫飽水平,村集體經濟不但沒有積蓄,而且欠了100萬元的外債。怎麼纔能找到致富的出路?怎樣纔能確保農民的勞動轉變為財富?村黨支部組織班子和黨員學習黨的基本政策、市場經濟常識和農業科技知識。並要求每位黨員結合自己遇到的實際情況寫一篇心得體會文章。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許多人開始認識到過去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認識到要想致富,就必須了解市場信息,必須用於走出山區了解外面的世界。
經過調查和充分論證,梨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決定帶領全村人發展特色經濟,走市場化道路。提出了『一體兩翼』(以發展綠色特色經濟為主體,以發展畜牧經濟和勞務經濟為兩翼)的發展思路,全力構建『三區一場』(即白瓜覆膜小區、苗木小區、養殖小區和農機停靠場)的新格局。經過幾年時間的努力,2007年全村實現人均純收入6350元,村集體積累達到50萬元。原來的上訪村變成無訪村,由後進村一躍成為全縣聞名的先進村。
說起這幾年的發展,姚念和認為首先要歸功於黨的富民政策,但是僅有政策還不夠,村裡領導還要充分領會、吃透上級政策精神,把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農民運用好、享受到位。他說同樣是種植業,過去農民種『大田』作物如大豆、小麥,遇到市場行情不好,一年下來有的農戶不但沒有盈餘反倒賠錢,是政策不好嗎?是農民對市場的信息掌握不夠。現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把農民組織起來,多方面了解市場信息,經過多方考察,梨南村這幾年統一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白瓜子,總種植面積達到5000多畝,站全村耕地的70%以上,戶均收入達到七八萬元,全村增加收入400多萬元。收入大大提高。村裡另一項種植項目就是苗木,包括樟子松、落葉松、雲杉、紅松等品種,銷售范圍遍布全國10個省市。獺兔養殖由最初的500只發展到現在的4000多只,每年為村裡解決16名勞動力就業問題,為村裡增收10多萬元。黨支部統一組織農民了解市場,改變種植結構和增加養殖項目,不僅讓農民增收,同時也提高了農民抗風險的能力。村民李全海老人和孩子去年種了2畝地的苗木,7畝地的白瓜,全家收入近10萬元。幾年來村裡農民很少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
農民富裕了,村集體也有了一定積累,村裡開始著手發展全村的公共事業。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努力解決民生問題。村兩委班子經過不懈努力,爭取專項資金7.6萬元,免費為農民安裝了自來水。建成了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的休閑娛樂廣場,一個350多平方米的綜合活動室和燈光球場。修建水泥樣板路2條,新建沼氣池20個,每戶都修建了標准化廁所。村容村貌有了根本變化。
姚念和對記者說,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始終把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和學習黨的富民政策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帶領農民致富讓群眾體會黨的創新理路的正確性和重要性。組織黨員和村民深入學習現代農業發展理念,研究破解本村科學發展路徑。為了讓農民增強致富的信心和掌握致富技能,村裡定期組織農民走出去到外面了解市場動態,村支部一班人帶頭跑哈爾濱、上大連、進北京聯系白瓜深加工企業,實施訂單種植、合同銷售;同時還組織村裡有知識的年輕人開展網上訂貨、銷售,解決農產品的銷售。另外村裡還邀請農技部門的專家、林業專家針對農民種植白瓜、苗木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技術指導。
姚念和對記者表示,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村裡還要進一步對三大基地進行建設,力爭在三年內增加苗木種植面積100畝,白瓜種植面積再增加500畝,發揮本村的地緣優勢,拓展旅游項目,投資100萬元建設佔地2.5萬平方米的農家樂旅游公園。通過招商引資建設兔肉加工廠。力爭在2011使全村經濟總量達到6000萬元,人均收入達到8900元。把梨南村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