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8日訊 (記者 朱丹鈺) 今年,大慶市敖林西伯鄉農民玉米膜下滴灌技術過程中地膜回收難的問題終於得到解決。東北農業大學教師馮江在擔任科技掛職副鄉長時運用專業特長,針對生產實際需求,設計制造了小型殘膜回收機。它收膜率高、卸膜方便,在解決白色污染問題的同時,又助推了玉米膜下滴灌技術在大慶的推廣應用。東北農大開展的優秀教師基層掛職送科技活動,正是該校在深入解放思想、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過程中的一次創新性舉措。
今年以來,東北農業大學在選派科技掛職乾部上進行了創新,在選派科技掛職副縣長、副區長的同時,選派了一批科技掛職副鄉(鎮)長。今年學校共選派了33名優秀教師到大慶市的3個縣(區)及其所轄的30個鄉(鎮)服務,下派教師直接紮根基層,切實有效地解決了科技成果由大學到農村、由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最後1公裡』難題。活動實施半年多來,開展農業技術指導,培訓農民、鄉鎮領導、種養大戶等6000餘人次,發放科技書籍、光盤2000餘冊(套),累計推廣示范『高壟平臺免耕播種及滴灌』等技術成果17項,規劃建設農業示范園區1處,編寫《蔬菜育苗技術手冊》等農業技術手冊6部。
東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徐梅說,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和解放思想大討論的過程中,東北農業大學進一步找出制約學校發展的問題並研究破解的方法,認識到高校作為人纔培養和科技服務的基地,其研究應用與地方經濟聯系緊密,高校服務地方經濟不是負擔,而是應有的使命和責任,是促進高校發展的動力和源泉。高校科研隊伍應主動找出經濟社會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專家到基層去做調查研究,告別過去實驗室內找課題的做法,真正找出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研究成果纔更能聯系實際,服務現實。如此一來,地方實際需求得到滿足,高校教師和專家在實踐中選擇了課題,為得出更好的研究成果打下了基礎,是一種給予和反哺的雙贏模式。徐梅說,今年學校選派的33名優秀教師掛職副鄉(鎮)長均出色的完成了任務,得到了地方的高度贊揚,學校已經計劃將選派科技掛職乾部變成一項常態工作,明年開始,學校還將把科技掛職乾部的服務范圍擴大到哈爾濱周邊的鄉鎮。
圍繞我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等一系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農業發展目標和規劃,東北農業大學研究推廣的一大批新技術為我省農牧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該校佟明耀教授培育的冬小麥品種『東農冬麥1號』,打破了我省不能種植冬小麥的禁錮。目前,『東農冬麥1號』推廣種植面積已由2008年的200多畝擴大到6000多畝,預計2010年將達到15萬畝,遠期目標可達到500萬畝。劉元英教授帶領課題組研發的寒地水稻『前氮後移』施肥技術,打破了寒地水稻生育後期不能施用氮肥的『禁區』,大幅度提高了稻米的品質和產量。目前,該項技術已在尚志市、蘿北縣、建三江農墾分局大興農場等10多個市(縣、農場)推廣應用230萬畝,平均每畝增產50至100公斤,節約氮肥用量二到三成,僅此一項使農業年增收2.3億元至4.8億元。2009年,該項成果被評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此外,劉忠華課題組成功克隆出18頭美國長白和大白優質種豬,預計30個月後,該項技術將實現產業化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