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8日訊 七臺河市特殊教育學校以『關愛每一個殘障學生,推進特教學校科學發展』為主題,通過實施『四項工程』,全力打造『特奧引領、藝體先行、職學並重、共育和諧』的特色校園,有力推動了學習實踐活動紮實深入開展。
一是實施『殘健牽手』工程,讓殘障兒童得到溫暖。在全校開展了『殘健同行愛心路,牽手殘童暖到家』活動,組織黨員教師與特困殘障學生結成愛心幫扶對子37對,建立了幫扶檔案和幫扶制度,通過思想上扶『志』、生活上扶『貧』、學習上扶『困』、心理上扶『暖』,切實把黨的關懷送到殘障學生和家長心中。為增強幫扶實效,由學校全體黨員和教職員工帶頭,積極爭取社會愛心人士、優秀企業家和有關機構的大力支持,成立了『博愛基金』。開展學習實踐活動以來,黨員教師先後深入到14名特困學生家庭中走訪,累計專項救助16名殘障學生,資助金額達6000餘元。
二是實施『師德提昇』工程,打造一流教職工隊伍。積極營造重公論、樹榜樣,重考核、樹法紀,重宣傳、樹形象的辦學理念,把師德建設融入到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中。通過專題研討、師德論壇、感動七臺河人民教師評選榜樣宣傳、師德考核周總結提點、月考核公示、一票否決等措施,使全體特教教師師德有標杆、行動有准則、前進有目標。重點樹立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徐景忠和『十大感動七臺河人民教師』之一、省師德『十佳標兵』張曉霞兩個師德建設先進典型,號召全體教職工學習他們的先進事跡,真心關愛殘障學生,爭做師德表率。學校在今年的行風測評活動中,學生和家長滿意率達到了100%。
三是實施『育殘成纔』工程,促進殘障學生全面發展。堅持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積極拓展藝體教學領域,著力培養殘疾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和實踐參與能力,逐步構建了『興趣—技能—補償—發展』四位一體的特教藝體教學課程新體系。打破班級和年齡界限,成立了特奧運動、音樂、串珠、排球等特長活動小組,盡最大努力挖掘殘疾學生的潛能,培養他們生存發展的能力,初步形成了『多方拓展、多點開花,大型藝體活動與日常教學培養相結合,班班有特點、生生有特長』的自我藝體教育特色。同時,借助校外專業技師搭建職教平臺,使殘障學生在中醫按摩、風電焊、裁剪縫紉、絲網花制作等方面學到一技之長。今年,學校首屆高中生順利畢業並全部實現就業。
四是實施『溫馨校園』工程,全面改善教育教學環境。先後召開家長座談會4次,廣泛聽取家長對學校發展的意見、建議,努力營造溫馨和諧的教育教學環境。累計對上爭取近30萬餘元,對學校操場實施了水泥硬化覆蓋,進行了校捨供暖改造,安裝了電子顯示屏和校園智能音樂播放系統,修建了教師電子備課室,購買了小型裝訂機、復印機等現代教育設備;撥付3萬餘元,選送部分優秀教師前往哈爾濱、北京等地參加聾兒語訓、助聽設備驗配、班主任經驗交流和課堂教學研討活動,開闊教師視野;投入5萬多元,為特困學生免費購置了新床單、被褥,免費定做了校服秋裝、夏裝、內衣、課桌套等,並申請了『兩免一補』和特困生資助金,幫助殘障學生解決了無力承擔學雜費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