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7日訊 五大連池市在學習實踐活動中,堅持邊學邊改、邊查邊改結合鄉村實際,深入實施『四大工程』,積極為群眾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著力破解農村『看病難、求學難、增收難、安居難』問題。
一、實施『強醫為民』工程,優化醫療環境,解決農村『看病難』問題。加大醫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健全完善以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為主,以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醫療機構及村衛生所為輔的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新建市級標准化醫院2所、鄉(鎮)衛生院8所,投資530萬元更新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400餘臺件,構建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農村醫療服務網絡,初步實現農民就醫『小病不出村、急病不出鄉、大病不出市』。加強醫療隊伍建設,選派6名醫療骨乾赴省級醫院進修,從哈醫大等院校及醫療單位引進專業人纔8名,開展了『十大名醫』評選活動,提高了醫療隊伍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積極推進新農合普及工作,全市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4.57%,補償資金483萬元,受益群眾6.2萬人次,受益率同比提高了4個百分點。
二、實施『興教利民』工程,提高辦學質量,解決農村『上學難』問題。制定了《2009-2015年農村初中校捨改造工程建設規劃》,確定了職業教育向城鄉聯動發展、農村中小學教育向市區或鄉鎮集中的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格局。新建、改造農村中小學校捨26所,投資2500萬元新建了市第二中學寄宿制標准化學校和新發鄉德明小學,對市區周邊6所農村中學和新發鄉8所農村小學實行集中辦學,全面消滅了農村中小學D級危房,有效改善了城鄉辦學條件。優化整合城鄉教育資源,建立城鄉教師培訓交流機制,實施『名校名師帶動工程』,開展『以愛育人、師德伴我行』、『做人民滿意教師』系列活動,組織農村中小學校長外出考察學習3次,選派14名城鎮優秀教師到鄉村支教,培訓教師1000餘人。開展『一幫一助學』、『手拉手互學』、『城支鄉促學』系列主題活動,結成教師與貧困生『一幫一助學』對子200餘對,城鄉學校『手拉手互學』對子10對,籌資14.8萬元資助農村貧困學生137名。三、實施『創業富民』工程,增加農民收入,解決農村『增收難』問題。著力打好現代農業、畜牧養殖和勞動力轉移『三張王牌』。在現代農業方面,重點抓好特色綠色農業生產,大力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組建農機作業合作社20個,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20處,種植特色綠色作物85萬畝。開展『富進農家』活動,為農民送項目、送技術、送物資,幫助解決實際困難1330餘件、幫困資金500萬元,引進致富項目400餘個,提供實用信息500餘條。在畜牧養殖方面,立足『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建立『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合作組織+農戶』養殖模式,加快『兩牛一羊』及特色養殖基地建設,建立奶牛養殖專業村4個、養殖小區3個、特種畜禽養殖基地5個,發展各類養殖專業戶1029戶,畜牧產值實現6704萬元,同比增長18.3%。在勞動力轉移方面,突出抓好調查宣傳、技能培訓、基地市場、維權服務,開展以『了解當前農情、掌握打工實情』為主題的返鄉農民工情況大普查活動,召開『百名返鄉農民工創業座談會』,舉辦『外出打工有技術』免費培訓班,鼓勵引導返鄉農民工在家興企建業。在國內外60個五大連池勞務基地中開展了『我為老鄉找工作』活動,開通了五大連池市勞動力轉移網站,積極為農民工提供就業信息。目前,已累計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4.6萬人,佔勞動力總數的65.3%,年可實現勞務收入2億多元,農民人均增收1300元以上,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4%。四、實施『安居惠民』工程,改善居住條件,解決農村『安居難』問題。從住房、交通等方面入手,加大投資和建設力度,逐漸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實施農村『泥草房改造』工程,新建農村磚房2024戶、24.3萬平方米。實施農村公路『通暢』和『通達』工程,新建通鄉公路1條21.1公裡、通村公路13條59.6公裡。全市建成通縣公路2條、通鄉公路5條、通村公路30餘條,鄉級以上公路全部實現白色路面。實施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有線電視信號實現全覆蓋,完成了有線電視數字化平臺建設,新增電視節目125套。實施農村文化建設『入村入戶』工程,建設農村文化廣場11處、鄉(鎮)綜合文化站2個、農村書屋3個。實施農村『自來水入戶』工程,新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0處,解決3500口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73%,居黑河市首位。落實農村『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為符合計生政策的農民家庭發放獎金500多萬元。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發放低保金1000多萬元,投資600萬元維修了市中心敬老院,實現了農村五保戶進城集中供養,較好地解決了事關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生產生活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