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1日訊 哈爾濱市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把中低收入人群和弱勢困難群體作為制定公共政策的基點,著力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城市發展新目標的制定和戰略的實施,無一不體現著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建設美好家園,實現人民福祉的根本目的和最終追求。建設北國水城、科技新城、工業大城、文化名城,將全市人民的整體意志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纔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哈爾濱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項項惠民行動和措施,令人振奮。2010年,在就業方面,加大對新增就業的安置,完善就業幫扶機制,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對零就業的困難家庭實行托底式安置,加強鄉(鎮)、村基層勞動保障平臺建設,在全市鄉(鎮)、村建站率達到100%,轉移農村勞動力128萬人;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方面,擴大覆蓋面,建立申請低保待遇人員收入比對機制,城鄉低保標准分別提高10%和20%。加大社會福利設施建設力度,建成20所農村敬老服務中心。在居住條件改善方面,把棚戶區改造的范圍外延至繞城高速以內,力爭三年基本完成現有棚戶區1134萬平方米的改造,僅今年拆遷改造就要達到345萬平方米,建設總規模465萬平方米。新增廉租房受益戶3000戶,經濟適用房建設規模100萬平方米,1000戶購買經濟適用房的困難家庭給予貨幣補貼。改造農村泥草房4萬戶。在教育方面,優化中心城區學校資源配置,搞好新區配套學校規劃建設,高度關注弱勢群體教育,使所有中小學生和城市貧困家庭學生免費使用教科書,為6萬名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1000名特殊教育學校學生、3萬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及1.3萬名家庭困難農民工子女提供生活補助。在衛生領域,繼續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8%以上,人均籌資標准提高到150元。裝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60個,建設規范化村衛生所600個。在公共服務方面,理順供暖、供水等關系百姓生活問題的體制和管理,加強城市衛生、保潔、清雪工作和市容市貌建設……
改善和發展民生,實際上是社會財富和資源的再配置過程。歸根結底,就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公平合理的分配再分配,在更大范圍內實現經濟發展的普惠性。任務是經濟發展,目的是改善民生。我們的目標和戰略正是實現這一朴素邏輯關系的具體步驟。隨著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的建立和完善,各個惠民項目的逐一落實,在哈爾濱,『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和諧景象值得期待。
新期待·新生活
順應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充分就業,居民收入大幅增長,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基本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各級各類教育質量顯著提高,人民生產生活安定有序,人居環境較大改善。
勞動就業
城鎮新增就業25.5萬人
2009年—2011年,城鎮新增就業25.5萬人;辦理求職登記61.2萬人次,職業介紹成功28.5萬人次,辦理城鎮勞務輸出29.7萬人次;多種形式組織失業人員就業再就業培訓9.6萬人次,培訓後就業率達60%以上;創業培訓1.65萬人,創業成功率達40%以上;2011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居民消費
中等收入者比重穩步提昇
保持消費品市場繁榮穩定,保障市場供應,滿足市民需求,不斷擴大流通規模,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遞增11.5%以上,2011年達到1600億元。
收入分配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遞增11.5%
讓更多市民擁有財產性收入,中等收入者比重穩步提昇;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民群眾生活更加寬裕;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遞增8.3%以上,2011年達到16300元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5.4%以上,2011年達到5400元。
公共教育
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85%
普及12年教育提高到新水平,全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9%,小學畢業昇初中率達到98.5%以上;全市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5%,其中城市達到98%,農村達到77%。努力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推進農村地區集中辦學,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30所;幼兒教育基本滿足社會需求,城市和農村分別普及學前3年教育和基本普及學前2年教育;特殊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到96%以上;合理配置職業教育資源,不斷擴大職教招生規模,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達到10萬人;加強職教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完成9個專業性實訓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民辦教育,基本形成以公辦教育為主體,民辦教育為補充的教育發展格局。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醫療保險全覆蓋
2011年末努力實現失業保險全覆蓋,城鎮參保人數達到180萬人;實現城鎮醫療保險全覆蓋;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85萬人,基金征繳率達到95%以上;生育保險從政策上實現全覆蓋。城區公辦養老服務機構床位數達到4200張,社會力量辦養老服務機構達到200家以上,床位11000張,每千名城鎮老人擁有社會養老床位數達到20張;至2010年,建成63所農村敬老服務中心,維修改造30所農村敬老院,集中供養率提高到60%以上。
公用事業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達到85%
生活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以上;城市保潔和管理實施全覆蓋;實現主城區與縣(市)間全部由二級以上公路連接,縣(市)與縣(市)間基本由二級以上公路連接,農村公路高等級路面通鄉、通村率均達到100%。
醫療衛生
2011年人均期望壽命75.58歲
到2011年,全市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5.58歲,嬰兒死亡率控制在8.25?以內,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控制在8.53?以內,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15.10/10萬以內;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基本建立完善的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面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建立比較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比較規范的公立醫院管理制度,全面執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到2010年,全市8個區和3個縣級市規劃設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230個,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到95%以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醫保定點機構的比例達到90%以上。
文化教育
2011年社區圖書分館達50-60個
弘揚哈爾濱音樂文化傳統,實施品牌戰略,把哈爾濱之夏音樂會辦成全國文化活動精品和國際性音樂節;加快圖書館、博物館網絡建設,到2011年,社區分館達到50—60個;各級各類博物館總數達到90座;建設廣播電視節目制作中心和有線網絡技術中心;實現20戶以上已通電村收聽收看到中央和省級4套以上廣播節目、8套以上電視節目的目標;創造條件確保每年安裝健身路徑800件(套),每年完成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500人,國民體質監測量年均增長10%。
人居環境
2011年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30平方米
全面完成城區內危棚戶區改造,合理分配商品住宅、廉租房、經濟適用住房佔住宅之間的比例,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建設。2011年實現住宅建設竣工總規模1400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0平方米。到2010年,6個主城區社區公益用房平均使用面積達到300平方米,呼蘭、阿城及10縣(市)社區公益用房平均使用面積達到200平方米。生態人居體系建設步入健康發展軌道,市區建成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各縣(市)達到省級以上生態示范區建設標准。
公共安全
刑事案件破案率年均提高2個百分點
全市刑事案件總量力爭穩中有降,發案總量上昇幅度控制在7%以下,刑事案件破案率力爭年均提高2個百分點,外來人口犯罪率下降8個百分點。區、街道辦和社區與縣、鄉、村三級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覆蓋面達到90%以上,90%的鄉鎮、80%的行政村建立『食品安全示范店』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連鎖店,食品統一配送率達到70%以上。
民生工程
哈爾濱市將著重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未來3年,規劃建設五大領域民生工程體系,實施150個民生項目,總投資1490億元左右。
教育設施
完成新一輪中小學校網點布局調整,改造城區薄弱學校。城區基礎教育按照幼兒園和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高中規模辦學的原則,全面推進中小學校網點布局調整工作。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重點建設哈輕工學校、道裡區職教中心等實習實訓基地,縣(市)各建成一所集職教、實訓為一體的職教中心。規劃建設哈爾濱學院新校區、哈爾濱技師學院、愛建學校等26個重點項目。
文體設施
重點加強公共圖書館、綜合性博物館、藝術展覽中心、體育場、音樂廳和鄉鎮文化站建設。大力開發建設旅游休閑度假項目,促進生態旅游、工業旅游、冰雪旅游等旅游事業的發展。
醫療設施
各區、縣(市)建立健全由本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核病防治所、衛生監督所和婦幼保健院與社區衛生機構(鄉鎮衛生院)組成的所轄地兩級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中心城區建立由區域醫療中心和社區衛生機構組成的兩級醫療服務體系,各縣(市)建立由綜合性醫院(專科醫院)、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組成的三級醫療服務體系。圍繞食品藥品安全,購置一批監測檢驗設備。
福利設施
大力興辦布局合理、形式多樣、檔次多元的養老設施,以中低檔次為主,高檔養老機構為輔,創造條件在社區中建設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加快建設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精神病殘疾人托管服務中心、農村敬老院整合、社區公益用房等重點建設項目11個。
便民設施
實施城市地下空間改造,全面加快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和供電、供水、排水、交通、電信、人防等設施晉檔。重點建設地鐵一期工程、哈西客運中心,全面實施天然氣改造工程。規劃區域性商業綜合體,積極建設農村商貿市場。重點發展社區商業網點,使居民購物、餐飲、維修、美容美發、家庭服務和再生資源回收等生活需求在社區內得到基本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