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3日訊 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為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所有制結構,提昇非公有制經濟在哈爾濱市經濟中的比重和貢獻率,哈爾濱市采取多種措施全力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去年前3季度,全市非公有經濟實現增加值1123億元,佔全市GDP總量的50.7%,實際完成稅收收入153.8億元。統計數據同時顯示,哈市非公有經濟增加值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58.7%,拉動全市經濟增長6.5個百分點,吸納近百萬人就業,已成為哈爾濱市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利好』政策加快非公經濟發展
近年來,為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哈爾濱市大力實施四項重點工程。
實施總量擴張工程。重點扶持和推進已引進的立市大項目,加大項目建設各項前期服務工作,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確保新建項目順利建設運營、如期達產達效。先後制定實施了《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指導意見》和《推進哈爾濱市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的意見》,市財政撥付百萬餘元資金扶持5個工業園區和5個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對一批成長型小企業進行重點扶持,使其逐步壯大成為規模企業。
實施載體培育工程。推進創業園區建設,引導民營企業有序、分類向園區集聚,對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園區,尤其是縣(市)級的園區進行提昇和整合,對初具產業集群雛形的園區積極篩選上報,爭取列入到國家產業集群循環經濟試點,以獲得國家專項資金支持。
實施市場化、開放型帶動工程和環境保障工程,將哈爾濱市農戶和中小企業小額信貸擔保最高限額由500萬元提高到1000萬元;市政府還決定從2008年開始到2010年,每年出資2500萬元,設立工業企業貸款擔保備付資金,為企業融資提供擔保;並且將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由1000萬元增加到2000萬元,對列入國家重點計劃的項目一次性給予50萬元至200萬元的資金支持,並大幅減免企業收費41項,減輕企業負擔5000多萬元,真正使各項政策惠及廣大非公有制企業。通過啟動『丁香人纔培訓工程』,先後組織企業家到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和青島、無錫、浙江、廈門等地開展培訓。近年來,全市共為企業培訓不同層次管理人員和員工3.5萬人次,引進人纔7000餘人,為全市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提供了有效的人纔支橕。
非公經濟貢獻率再創新高
在國家及省市一系列『利好』政策支持下,近年來,全市非公經濟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非公有經濟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從產業方面分析,非公有制經濟第一、二、三次產業實現的增加值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1%、20%和36.6%,分別拉動全市經濟增長0.2個、2.2個和4.1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全市非公經濟主體也不斷壯大。截至去年3季度末,全市個體、私營企業總數已達35.3萬戶,比2007年增長了28.8個百分點,其中個體工商戶28.4萬戶、私營企業6.88萬戶。總注冊資本達1133.7億元,其中私營企業注冊資本在100萬元—500萬元的企業有7160戶,注冊資本在500萬元—1000萬元的企業有1663戶,注冊資本在1000萬元—1億元的企業有1870戶,注冊資本在億元以上的企業有59戶。
近百萬人就業冰城非公經濟
隨著非公經濟快速發展,其對保障就業的作用更加突出。目前,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哈市擴大勞動就業的重要渠道。統計數據顯示,1978年非公有制經濟安置就業僅佔全市就業總數的2.2%;到2008年,哈爾濱市非公企業從業人員達94.62萬人,其中私營人數為49.98萬人、個體人數為44.65萬人。而截至2009年3季度末,哈爾濱市新創辦個體私營企業9038戶,新增就業崗位27874個,其中新辦私營企業2323戶,新增就業崗位12867個。
另外,非公經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目前,全市民營科技企業已發展到4000多戶,其中,技工貿總收入百萬元以上的民營科技企業有近900戶、千萬元以上的有400多戶、超億元的有40多戶。年收入百萬元以上的電子信息、生物工程、高效節能與環保、光機電一體化、農業高新技術、航空航天等六大高新技術領域的民營科技企業有近600家,佔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的60%以上,民營科技企業已逐步發展成為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