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7日訊 肇源縣依靠農業科技進步,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2009年,全縣糧食總產實現20.5億斤,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3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有望實現7650元,科學技術對農業的貢獻份額達到50%以上。
肇源縣投資20萬元建設了種子檢疫檢驗中心,重點解決種子安全問題,投資5萬元建設了旱田優質作物對比實驗田,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通過科學技術的應用,肇源縣綠色、無公害食品標識使用權產品總量達到330個,古龍小米、民意花生、茂興地瓜、福興蔬菜、和平果蔬等一系列地方高效特色種植產業已經成型,民意牛蒡、福興特菜等高值高效新產業試驗示范效果顯著,種植業已經步入向科技要效益的軌道。截至目前全縣新技術推廣面積達到500多萬畝次,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提檔昇級為農業科技的使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了大面積推廣先進的農業科技,肇源縣高標准啟動蓄滯洪區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億元,新增旱澇保收田10萬畝,新建蓄水池10處,完成中低產田改造1.38萬畝,新組建農機合作社11個,新建水稻集中育苗大棚小區25處。農業基礎設施的提高,讓過去農民想種不敢種、不能種的高值高效作物遍地開花。以前部分二站鎮農民在靠近水源的地裡種上了茄子,每畝地能收入3000多元,由於沒有可靠的水源保障,茄子的種植面積始終沒有大面積鋪開。在抗旱保收田建設的帶動下,如今二站鎮60%的耕地都種上了茄子、西瓜、甜瓜等高值高效經濟作物。
標准化生產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去年,引進新機械、新技術,新組建農機合作社11個,使全縣農機合作社總數發展到了76個,機械播種面積達到100萬畝,機械收獲面積達到90萬畝。此外,靠新技術、新手段發展起來的典型成為推廣農業科技的生力軍。2009年,肇源縣培育了一批有一定代表性、輻射面廣、牽動力強的『一村一品』專業村和典型致富模式戶。『一村一品』示范村屯發展到72個;典型致富模式戶發展到1117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