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譚志娟代表 東北網記者 朱丹鈺 攝
東北網3月6日訊(記者朱丹鈺)全國人大代表、齊齊哈爾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譚志娟自稱是一名『老推』,所謂『老推』就是常年工作在基層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因為這項工作專業性很強,很多人一乾就是一輩子,時間長了就成了『老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鄉鎮和區域農技推廣』,譚志娟說這又一次體現了國家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糧食生產安全的重視,作為一名『老推』我衷心感謝黨和國家。
『黑龍江省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是祖國的大糧倉,多年來,在糧食生產上,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這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揮作用分不開。但黑龍江作物耕地面積大,地緣遼闊,鄉鎮間距遠,有的都在幾百裡,捉襟見肘的辦公條件,很難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得到國家的支持。鄉鎮級農技推廣作用的發揮,直接關系到糧食生產的安全。』說到這裡,譚志娟的話語裡多了幾分懮慮。
譚志娟介紹說,2009年,國家農業部財政部共同啟動了『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示范縣項目』,國家投入資金7.7億元,在全國770個縣實施了該示范項目,極大的調動了廣大農業科技人員工作的積極性,每個項目縣100萬的資金補貼,有效地緩解了農技推廣經費不足的局面。黑龍江省有36個縣獲得國家『項目示范縣』,這是難得的歷史機遇。對基層農技推廣事業猶如久旱遇甘露,國家對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已經加大了資金的投入,這將有力的推動我國農技推廣事業的蓬勃發展,對保證我國農產品有效供給和糧食生產安全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但就目前來講,國家在對基層農技推廣事業的補貼面還小,且存在著『充一飢不能解百飽的問題。
『有統計表明,我國現在有10%以上鄉鎮只有簡易的一些設備,60%以上的鄉鎮機構只有電話。90%以上的鄉鎮機構沒有配備專門的計算機、打印機、傳輸機和培訓設備。更談不上交通工具。所以基層農技人員主要還是靠一張嘴,兩條腿,這樣比較傳統的服務方式,下鄉基本上靠走路、自行車,服務還是拿著一把尺子,缺乏簡單的儀器設備,根本不能滿足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的要求。』譚志娟說。
譚志娟建議,國家應加大對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的保障力度。投入專項資金,用以改善辦公條件,使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擁有獨立的辦公場所和配套的化驗室,要建立穩定的試驗示范基地,使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引進與配套技術集成創新、示范展示與推廣應用有一個穩固的平臺;要配置先進實用的服務手段,主要包括現代化的辦公設備、檢測檢驗設備、電腦等,還要解決推廣工作中急需的交通工具等。要建立長效的農技推廣經費投入保障機制。擴大『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與改革示范縣項目』試點數量,把『項目補貼』變為固定的推廣工作經費,從根本上解決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經費無保障的問題。關於經費來源,可根據我國現行的財政體制,按照『上下連動、分級負責,中央主投、地方配套,中央養事、地方養人』的原則,建立農技推廣的投入保障機制,落實好農技推廣的四項經費,即: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條件和手段建設經費、隊伍素質建設經費和重大農技推廣項目專項經費。其中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主要由縣級財政負擔,縣級財政困難的地方,由中央和省級財政通過轉移支付予以補助;其他三方面的投入主要應由中央和省級財政承擔。
譚志娟說,目前鄉鎮農技人員普遍存在業務素質低的情況,村級技術員和科技示范戶就更需要培訓,所以要加大農業科技培訓資金的使用比例,並要在培訓方式上采取靈活多樣、分層次、劃區域培訓,把鄉鎮、村屯作為培訓重點,將培訓班下移到項目縣、鄉兩級來辦,以確保有效的資金能發揮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