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國政協委員張宏偉 |
東北網3月13日訊(記者 孫曉銳)『目前,我國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制的生產方式,雖然保證了農民最低的生存保障,但本質上依然是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不但效率低,農民收入也無法持續提高。同時,多年來以農民為主體的,單一的農業發展模式,也與現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全國政協委員張宏偉指出,要進一步加快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大扶植涉農企業力度、完善土地流轉配套政策。
張宏偉說,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首先要改變農業生產的主體,即由以農民為主體的單一經營模式,向以企業為主體的多元化經營模式方向轉變。其次,要加速實現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的轉換,落實土地流轉政策,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產業化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第三,加強農村法制建設,加大對國家農業政策的宣傳力度,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思想基礎。
張宏偉說,目前地方政府、企業和農民對如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認識不足,對『現代農業』的概念模糊,條理不清,思想不統一,政策性指導不夠。對涉農企業的扶植力度不足,鼓勵性配套政策不夠,缺乏培養『農業龍頭企業』的機制。在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土地使用權抵押貸款問題,履約難等問題,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解決。土地流轉的法律、法規也不健全,管理機構、管理程序不規范,流轉形式多樣,監管不足,操作困難。同時,政策宣傳不夠,農民認識不足,土地流轉率低。農民法律觀念不足,合同履約率低,違約責任無法執行,企業的風險無保障,不能實現與農民的雙贏,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
張宏偉建議:
一、成立國家級『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課題組』。以逐步改變現行家庭式農業生產方式,加速農業生產主體的轉變,提高現代農業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實現多元化、產業化發展為研究課題。直面問題,創新思維,盡快出臺指導性新政。
二、加大對現有涉農企業的扶持力度,培育和壯大農業『龍頭企業』,重點解決目前農村土地使用權信貸資信及履約難問題。要設立國家級農業產業化專項扶植基金,對重點涉農企業建立扶植檔案,在政策、稅收等方面給予有效的支持。盡快解決農村土地使用權與所有權的信貸資信問題,實現信貸資信政策的城鄉一體化。同時,要建立政府層面的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平臺,明確企業與農民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對違約現象給予有效的遏制。鼓勵有實力、規模化企業或業績良好的上市公司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
三、國家要盡快出臺《農村土地流轉法》,從根本上解決土地流轉的管理機構,管理程序、操作規范、合同簽訂、違約責任等問題。規范政府、企業和農民三方行為,依法保護農民和涉農企業的利益。有效解決土地流轉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使土地流轉工作的各個環節有法可依。
四、加強對農民的土地流轉政策及相關法律、法規的普法教育。加強對土地法、合同法及土地流轉政策等相關法律法規的普法宣傳力度,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引導農民轉變思想,提高認識,守約守法。讓廣大農民認清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產業化,是農民、企業和政府三方共贏的利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