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省大項目建設特別報道:民生優先 只為百姓綻笑臉
2010-04-07 16:09:5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瑋 朱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新聞網訊 2010年民生工程主要任務:

  重點圍繞提高住房保障、改善生活條件、加強教育薄弱環節工程和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安排12項,總投資3850.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820億元。

  其中,『三棚一草』總投資2984.3億元,年度計劃投資616.2億元。安置非煤城市棚戶區13.4萬戶、煤礦城市棚戶區5.4萬戶、林區棚戶區12.2萬戶、地方國有林場棚戶區1.2萬戶,完成泥草房改造22萬戶。

  『三供兩治』項目,總投資672.7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67.4億元。建設城市供水項目68項,新增日供水能力40萬噸;城市供熱項目77項,新增供熱能力6000萬平方米;城市供氣項目37項,新增燃氣用戶40萬戶;污水處理項目93項,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100萬噸;城市垃圾治理項目69項,新增垃圾日處理能力4000噸。

  -公共衛生項目,總投資50.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3.5億元。開工建設縣級醫院32項,中心鄉鎮衛生院40項,村衛生室180項,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5項,精神衛生服務機構1項和重點中醫醫院2項。

  目標:城市市政基礎設施綜合承載能力有效提昇

  『三供兩治』工程建設再提速

  水、熱、燃氣供給能力和污水、垃圾處理能力歷史最好

  記者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水、熱、燃氣供給能力和污水、垃圾處理能力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去年,全省『三供兩治』計劃建設項目255項,實際開工建設項目280項,增加25項;計劃投資142.46億元,實際完成投資147.85億元,為年計劃的104%。在280個建設項目中已竣工72項,設備安裝51項,主體施工131項,場地平整26項,是我省城市市政基礎設施投資額度最大、建設項目最多、綜合承載能力提昇幅度最快的一年。

  供水工程建設方面已竣工項目19項,設備安裝和主體施工48項,場地平整2項,完成投資21.84億元。哈爾濱市磨盤山水庫二期45萬噸淨水廠等工程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全省新增日供水能力65萬噸。

  供氣工程建設方面已竣工項目8項,設備安裝和主體施工5項,場地平整4項,完成投資3.32億元。哈爾濱市50萬戶天然氣置換和佳木斯、鶴崗等9個市縣的供氣工程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全省新增供氣用戶93萬戶。

  供熱工程建設方面已竣工項目20項,設備安裝和主體施工26項,新建供熱管網2500公裡,完成投資22.34億元。哈爾濱、牡丹江、大慶、佳木斯和密山、木蘭等市縣的集中供熱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全省新增集中供熱能力5000萬平方米。

  污水處理工程建設方面已竣工項目22項,設備安裝和主體施工54項,場地平整8項,完成投資17.13億元。各城市污水處理廠均按計劃交付使用,新增日處理能力103萬噸。

  垃圾治理工程建設方面已竣工項目3項,設備安裝和主體施工23項,場地平整12項,完成投資0.77億元,新增垃圾日處理能力2688噸。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從目前工程建設的情況看,『三供兩治』是惠及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的重大民生工程。工程的建設有利於構建和諧友好的人居環境,保障城市居民生產生活安全,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水平。此外,還有利於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綜合實力,加快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

 
· 黑龍江省大項目帶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5000億
· 黑龍江省大項目建設特別報道:空中通道網讓百姓生活改變
· 黑龍江省大項目建設特別報道:千億斤糧產不靠天
· 黑龍江省大項目建設特別報道:快速鐵路打造一小時經濟圈
· 2010年黑龍江省大項目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圖)
· 黑龍江省大項目建設特別報道:好字當頭 脊梁挺起搏風浪
· 黑龍江省大項目建設特別報道:民生優先 只為百姓綻笑臉

 

  目標:54萬戶居民脫離『棚草』

  『民心賬』溫暖人心『經濟賬』激活產業

  『三棚一草』改造激發多重效應

  安居安民心低收入者不為『屋』愁

  家住齊齊哈爾市街道社區18號樓的居民柳曉東嘮起棚戶區改造激動地說:『我們夫妻倆都是殘疾人,家庭生活非常困難。原來住在棚戶區,上趟廁所得走30分鍾。這次棚戶區改造,我們全家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這是過去連想都不敢的事兒。』

  記者就棚戶區改造進行采訪,所到之處強烈地感受到棚改為廣大居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去年歲尾,趙青山得到了一個『大禮包』:他拿到了喜遷新居的鑰匙!56歲的老趙興奮地告訴記者:過去他們一家三口住在不到27平方米的平房裡,房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又陰又潮。現在好了,他們馬上就可以搬到50平方米的新樓房了!還有4139戶和老趙一樣的動遷居民一起搬進哈市群力新苑小區的新家。

  不僅在城市。在農村,走出泥草房的農民更是歡天喜地。雙城市五家鎮五家村,一排排整齊的住房令人耳目一新,就連農民的院牆也是那樣整齊,上面的繪畫充滿了文化氣息。看著自家門口發生的變化,村民們感到無比的幸福與歡樂。

  五家村是全省泥草房改造30個省級示范村之一。為了讓典型引路,全省確定了30個省級示范村和150個試點村重點扶持。在遍布全省的示范村和試點村內,活躍著各級領導乾部的身影。每一幢房屋、每一套院落的背後,都凝聚著黨和政府的一片真情、汗水和心血。

  即使沒有納入試點村,林甸縣旭日村的泥草房改造工作也進行得紅紅火火。農民只要向村委會打個擬建房電話,村級組織就會為其解決設計、施工、建材供應、建房貸款、技術服務等一系列問題,去年這個村改造危房316戶,村民們住進新房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今年,『三棚一草』改造將使全省54萬戶居民脫離『棚草』。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有關負責人稱,從直接效能看,『三棚一草』改造改變了城鄉面貌,完善了城鄉基礎設施功能,加快了住房保障體系建立,使城鄉低收入群體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成果,調整了社會分配結構,體現了社會公平正義。從社會效果看,合黨心、順民意,是一筆贏得擁護的民心賬;保民生,促和諧,是一筆維護穩定的政治賬。

  挖潛挖內需帶動50多個產業獲益

  『三棚一草』改造不僅暖民心,合民意,而且極大地拉動了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

  2009年,全省非煤城市棚戶區改造完成投資335.1億元、拆遷面積1095.9萬平方米、開工建設面積1837萬平方米。據測算,去年非煤礦城市棚戶區改造消耗鋼材約為83萬噸、水泥720萬噸、玻璃9億平方米,用工量1億個工作日、用工人數50萬人,政府每投資1元,帶動社會投資7.85元,有力地拉動了建築、建材、交通運輸、金融、餐飲、家電、家具、裝飾等上下游50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

  去年,全省共完成泥草房改造22.2萬戶、1878萬平方米、完成投資137億元。泥草房改造在改善農村住房條件的同時,也拉動了相關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民消費。11家建材商店、6家磚廠、2家鋼材商店、4家木材商店在旭日村集體亮相,極大地刺激了村民的消費熱情。

  去年全省農村泥草房改造共消耗水泥200萬噸、鋼材13.3萬噸、砂石1360萬立方米、玻璃1390萬平方米、紅磚49.5億塊,直接拉動上游產業投資95.92億元,刺激下游家電、裝修、運輸、勞務、餐飲消費5億多元,在極大程度上優化了農村的產業結構。

  我省地處寒冷地區,農村住房量大面廣,推廣農村節能建築潛力巨大,意義深遠。在國家沒有明確要求的前提下,去年我省農村新建節能住房達到17.76萬戶,佔改造總量的80%。據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農房建設提前指導『禁實』,可節約燃煤35.52萬噸,節約資金2億多元。

  在推廣農村節能住房技術的同時,我省積極鼓勵和扶持建材生產企業深入農村,為農村建房生產節能建材。通河縣、寶清縣、林甸縣、杜蒙縣、五常市、呼瑪縣等地政府,為建材企業保駕護航,提供政策支持,建起了草板廠、草磚廠、空心砌塊廠等農村適用的節能建材企業。目前全省利用農業生產剩餘物、稻草等制作保溫牆體,利用煤矸石、爐渣等工業廢料制作空心牆體,利用外掛苯板和太陽能等節能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開始在我省廣大農村『開花結果』。


   目標:農民『小病不出村』,市民『康復在社區』

  農民就醫普惠藍本充分享受基層衛生服務保障

  我省大力加強基層衛生機構基礎建設,不斷加強硬件建設,僅去年一年,就投入資金13.85億元,對123個中心鄉鎮衛生院和29個縣級醫院、6個地市級中醫院、83個城市社區衛生機構,進行改重建,夯實了全省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極大提高了服務能力和水平。新建、改建後的縣級醫院充分發揮縣域醫療龍頭作用,做到『大病不出縣』;改擴建後的鄉鎮衛生院要達到能夠滿足農民一般性的急救、診斷、治療需求,做到『常見病不出鄉』;抓好村衛生室建設,確保農民『小病不出村』;同時一些城市社區衛生機構的建設,也讓一些地區實現了百姓『康復在社區』。

  不再『捨近求遠』 『半小時就醫半徑』大病不出縣

  目前,在我省的許多地方,農民有了『半小時就醫半徑』。正是我省加強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以及廣泛推廣的『縣鄉醫療集團化』新舉措,讓廣大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民兄弟,享受到了快捷的醫療服務。

  望奎縣城郊鄉惠頭村村民劉仁發告訴記者:『我得的是冠心病,以前我們都要到縣裡的醫院去看病,重一點就要到哈爾濱去。現在在家門口就能看病,有時衛生院還請縣裡的醫生來出診,我不用出鄉就把病看好了。』

  不必『自己押錢』 『新農合』『一證通』就地報銷

  農民看病不愁,因為有『新農合』,但有時新農合的報銷問題卻讓參合農民犯愁。一是按照規定,農民得先墊付醫療費,然後再由農合辦核算報銷,農民講『看病得先押錢』;再就是農民按照報銷程序,有時就得跑縣裡、跑鄉裡,無形中增加了就醫成本。

  在望奎縣,在縣鄉村三級分別確定了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全面實行新農合『一證通』制度和『窗口服務、全程代辦』制度。參合農民憑合作醫療證可在全縣范圍內自由選擇定點醫療機構就診,縣內定點醫療機構對就醫農民實行『墊付制』,所有門診、住院患者只需憑合作醫療證和有效身份證件就可進行結算,結算時可直接獲得補償。所有手續在合作醫療專用窗口由定點醫療機構設置專人全程代辦,極大地增強了新農合的吸引力。

  2008年,全縣農民參合率達到95%。自2007年正式啟動新農合以來,望奎縣共為20.23萬人次核銷參合農民門診和住院藥費1965萬元,有效地緩解了農民就醫壓力。

  不愁『預防保健』 『健康檔案』為農民『護身』

  目前,全省30多個縣的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全部擁有預防保健功能。這也讓農民享受到了和城裡人一樣的待遇。

  在海林縣,以家庭為單位,建立《家庭健康檔案》,實施了農民健康體檢。目前共建立檔案7.15萬份,建檔率達82.7%,健康體檢12萬人次,篩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病人7209人。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農民實行疾病管理6486人,管理率89.9%。由鄉村醫生采取電話隨訪、入戶走訪等方式,對重點患病人群進行醫學乾預,醫學乾預3210人,急重癥病人護送轉診率100%,提高了農民健康知識知曉率。利用村廣播站、村衛生所宣傳板普及健康教育,促進農民良好健康生產、生活習慣形成,同時還促進農民健康保健意識的轉變。

  如今在海林縣無論多麼偏遠的鄉村,什麼時候孩子吃糖丸、什麼時候接種疫苗,村衛生所都會按時服務,一項不少。新安鄉農民王貴宗告訴記者,現在在我們這裡,衛生分院裡農民都有自己的健康檔案。

  為推動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確保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到位,我省衛生管理部門建立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同時,重點改善農村精神衛生、婦幼衛生等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的設施條件,提高重大疾病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測預警和處置能力。加強農村健康教育與促進,提高農民健康知識普及率,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